《狂怒》让军迷狂怒?从真实战史考据影片情节

首先《狂怒》不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虽然笔者没有找到原著剧本 。但综合影片的背景介绍、人物对话来判断 。“狂怒”号坦克车组隶属于美陆军第9集团军第2装甲师 。相对于巴顿麾下威名赫赫的第3集团军以及因为朝鲜战争而广为国人所熟知的第8集团军,第9集团军在美国陆军序列中堪称“短命鬼” 。它成立于1944年9月5日,随着二战终结而解算,可谓不足周岁 。而其在战场上所肩负的使命,长期以来也不过是担任美军进攻轴线上第1、第3集团军的后备,以及掩护美、英两军的结合部而已 。连集团军司令威廉.辛普森也是一副“美国马三立”的长相 。
在兵力编成方面,第9集团军虽然下辖3个军 。但可怜的第16军仅编组一个步兵师(第75师),是空壳到不能再空壳的架子部队 。更可怜的是在讲求个性的美国军队之中,第75步兵师竟然连个叫得响的诨号都没有,只有一句干巴巴的战斗格言:时刻准备着(Make Ready)好吧!以后就叫你“少先队员”吧!
相对齐装满员的第13军和第16军麾下的步兵力量也颇为孱弱 。第16军所属的第29、第30两个步兵师均是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一线部队,此时已是师老兵疲 。而第13军所属的第84师直到1944年10月1日才从美国本土海运英伦,第102师9月23日才在法国的瑟堡登陆 。如果仅从步兵师的情况来看,第9集团军颇有几分“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的架势 。或许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编组这支部队之时 。艾森豪威尔有意加强了其装甲力量,长期担任进攻尖刀的美军第2、第7两个皇牌装甲师于1944年9月18日和25日分别从前线撤回,转入第9集团军的序列 。不得不说此举可谓神来之笔 。因为正是在第9集团军的序列之中,第2、第7装甲师得以休养生息、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这两个师开始补充和列装“谢尔曼”主战坦克及其改进型 。毕竟3个多月的鏖战已经令美军各装甲师普遍失血严重 。诺曼底战役中,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 。许多仓促上阵的坦克只有3个乘员,而不是规定的5人 。
不可否认作为美国成熟汽车工业的产物,M4系列坦克有着良好的操控性和可靠的耐久性,火力和防护也并不弱于德国陆军“四号”中型坦克 。但其高大的车身及不佳的油料、弹药配置,使得其在北非和欧陆的坦克战中表现欠佳,一度被揶揄为广告语为“一打就着,每打必着”的“朗森打火机” 。当然“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连遭重创,还有美国陆军在坦克运用上的战术问题 。在投身二战之前,美国陆军一度认为坦克的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而敌方坦克则应交给装备大口径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去对付 。
坦克歼击车属于自行火炮的范畴,在美军指挥序列之中属于炮兵的范畴 。在实战的指挥调度方面往往无法赶上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即便在北非战役之后,美国陆军采取1辆坦克歼击车排配合1个坦克连作战的混编模式,但由于坦克歼击车自身防护能力弱于坦克,其在行进序列中也往往处于押后的位置 。因此在欧洲大陆的战场上最常见的情景是美国陆军前出的坦克和步兵分队被德军坦克打的尸横遍野,坦克歼击车才姗姗来迟 。而即便是美军在诺曼底最为倚重M10型坦克歼击车,在面对德军“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时也往往是有心无力 。最终形成的尴尬局面就是“谢尔曼”坦克不得不直接对抗德军装甲部队,而坦克歼击车则用于支援步兵战斗 。战后统计美军坦克歼击车所发射的炮弹有多达87%是用于非直瞄射击,每发射1发穿甲弹的同时就要发射11发高爆弹 。
宛如原始丛林般残酷的战场环境,督促着各类主战兵器的自我进化 。不过最早在“谢尔曼”身上动的脑筋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大量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英国人 。而这一改装多少也有些因陋就简,早在1942年初英国陆军就已认识到,有必要生产安装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以对抗日新月异的德国装甲猛兽 。但是英国当时现役的国产坦克没有容纳新型火炮的大炮塔 。应急生产的A30型“挑战者”又迟迟无法投入大规模量产 。一番折腾之后,英国人发现将17磅火炮塞进美制“谢尔曼”的做法最为经济实惠 。于是乎,一款名为“萤火虫”的新型坦克就此横空出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