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是哪三杰?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 。于是,他们中的领袖: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 。
【宋末三杰是哪三杰?】张世杰:
(?——1279年)
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南宋抗元将领 。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 。于咸淳五年(1269年)元军围樊城时奉命拒敌,先后转战南北十年,
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在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 。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 。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 。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 。景炎三年(1278年) 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在今广东新会南) 。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在突围入海的途中遇风浪殉国 。
陆秀夫:
(1236—1279)
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 。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
宋理宗宝佑(1260)年间与文天祥同年进士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 。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 。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 。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 。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 。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 。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 。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 。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 。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 。有《陆忠烈集》传世 。
文天祥:
(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 。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 。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 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忠烈名传后世 。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 。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 。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 。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文天祥军在五坡岭造饭时被元军攻击,兵败,文天祥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未死,但却昏迷过去,在昏迷当中,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绝食八日,不死 。被关押在北京府学胡同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 。《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