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糖的故事名厨董小宛为丈夫冒辟疆发明出董糖

著名烹饪理论专家陶文台教授在《中国烹饪史》一书中称“董小宛为很有造诣的女厨师”;1998年储文良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十八名厨》 , 其中就有董小婉;《中华网——中国旅游》曾列出“中国古代十大名厨” , 董小婉名列第八 。由此可见 , 董小婉在中国食品工艺、技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由“名妓”成“名厨”的 , 董小宛是唯一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人 。
董小宛是明末清初金陵夫子庙一著名美貌歌妓、艺女 。她“面晕浅春 , 缬眼流视 , 香艳玉脂 , 云鬓花颜” , 与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陈圆圆齐名 , 并称“秦淮八艳” 。她通诗文、善书画、晓音律、擅烹饪 , 是个艺术和美食的全能才女 , 在张岱《陶庵梦忆》 , 以及白石道人编著《奁艳》等书中 , 均用大篇幅介绍过她 。她的丹青妙作《彩蝶图》现藏南京市博物馆、她的象牙柄玳瑁团扇也在安徽藏家发现 。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 , 江苏省如皋才子昌襄(字辟疆) , 应试金陵 , 与董小宛一见钟情 , 两人互为爱慕 , 情心同结 ,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结为连理枝 。据称冒辟疆平时喜吃甜食 。有一次他卧病床上,数日不思饮食 。小宛深知辟疆忧国忧民,眼看大明有亡国之虞,志士怎不忧心如焚?但小宛主张从长计议,尽力为国为民多做些实事,如果投笔从戎更好 。
冒辟疆感激小宛知遇情深,才强支病体,服些药食 。董小宛为使冒辟疆尽快康复,便亲自下厨,选用优质芝麻和白糖熬成膏状,再用芝麻白糖粉层层包裹,切成方块的酥糖双手捧至病榻之前 。冒辟疆连日食此美味,病体恢复很快 。不久,他毅然告别小宛,离开金陵温柔乡赶赴扬州生死场,投到民族英雄史可法摩下……
因董小宛所创的这种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 , 老少咸宜 , 故小宛常年制作 , 并以此糖飨客 , 馈赠亲友 , 天长日久 , 商贾仿作供市 , 称作“董糖” 。“时 , 士之渡江而北 , 渡河而南者 , 无不以品尝如皋董糖为归” 。传说 , 一次史可法路过如皋造访水绘园 , 女主人特地拿出银锅、银铲亲自操作 , 精心制作出一块块独特风味的酥糖款待贵宾 , 并多做了两箱酥糖请客人带回去犒劳将士 。这位抗清名将连连谢道:“此去扬州 , 如能获胜 , 我一定派人来学做此糖 , 取名董糖 , 遍飨全军 。”“董糖”之名盖源于此 。清《崇川咫闻录》云:“其精美 , 首推董糖 。董糖 , 冒巢民妾董小宛所创 。”
精制董糖十分考究 , 大致分制糖粉、熬饴糖、成型三道工序 。以地产大麦焦屑、黑芝麻、麦芽饴糖为基本原料 , 另加配方制作成各式董糖 , 如在糖骨用响子碾压成纸状薄片以后 , 将桂花和焦屑、黑芝麻一齐均匀洒之 , 谓之桂花董糖 , 以此类推还有玫瑰董糖、水蜜桃董糖、西瓜董糖等 。董糖的制作器具有箩筛、粗筛、锅铲、芦穄把、簸箕、碓臼、切刀、压尺、响子、案板、炒锅、烧锅等 , 主要原料为饴糖、芝麻粉、大麦焦屑、辅料桂花、桃汁膏、西瓜膏等 。
【董糖的故事名厨董小宛为丈夫冒辟疆发明出董糖】董糖“甜而不腻 , 糯而不粘、酥而不碎” , 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 , 味引洞中仙”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在文章里谈到:“董糖听说是董小宛发明的甜点 。老先生说董小宛跟冒辟疆归隐如皋水绘园水明楼 , 骚人墨客时常在园中吟诗作画 , 小宛用霜糖、饴糖、芝麻研制出这款酥糖招待客人 , 大家称赞 , 远近驰名 , 几十年后成了如皋著名土产 。我吃了两块真的又香又酥又不腻 , 老先生笑得整张脸像亮了灯似的灿烂:‘吃出你们董家甜姐儿迷人之处了吧!’”安徽作家陈永平称赞董糖:“散发出比酥糖还要香淳清甜的爱情故事和才女遗韵 , 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呈现在眼前 , 让人感到‘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