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后人对马谡的评价如何?

马谡之死
据正史《三国志.蜀书》各传包含引注野史 , 一共有三种马谡的死法:
第一是病死:《马谡传》记载:「马谡下狱物故」 , 即病死狱中 。
第二是死亡:
《诸葛亮传》:「斩(马)谡以谢众人 。」
《王平传》:「丞相(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 夺将军黄袭等兵 。」
《襄阳记》:「(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马)谡犹子 , (马)谡视明公犹父 , 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 , 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 , (马)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诸葛)亮自临祭 , 待其遗孤若平生 。」《华阳国志》:「马谡在前败绩 , (诸葛)亮将杀之 , (张)邈谏以『秦赦孟明 , 用伯西戎 , 楚诛子玉 , 二世不竞』 , 失(诸葛)亮意 , 还蜀 。」
另外参考《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父为马谡参军 , (马)谡为诸葛亮所诛 , (陈)寿父亦坐被髡」 。《资治通鉴》魏纪太和二年记载:「(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 , 夺将军黄袭等兵」 。
《向朗传》则提到马谡逃走 , 向朗知情不报
《向郎传》记载:「向朗平时与(马)谡善 , (马)谡逃亡 , (向)朗知情不举 , 亮恨之 , 免官还成都 。」 , 裴松之的注释为:「(向)朗坐马谡免长史 , 则建兴六年中也 。」
戮、诛、斩、夷、杀、屠等虽各具其义 , 但都有杀人致死的意思 , 非仅限于惩罚 。《蜀书刘璋传》:「(刘)瑁狂疾物故」 , 意为刘瑁得急病而死 。裴松之注:「魏台访『物故』之义 , 高堂降答道:『闻之先师:物 , 无也;故 , 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 。』」注为原义 , 即物为无 , 故为事 , 物故即无事 , 即事情不能再有所作为 , 所以引申为死亡 。
《英雄记》:「中(孙)坚头 , 应时脑出物故 。」 , 孙坚头受重创 , 所以致死 。再引《吴书薛综传》:「(番)歆弟苗帅众攻府 , 毒矢射(儋)萌 , (儋)萌至物故 。」 , 儋萌被毒矢射中而死 。
又物故意指死亡 , 归纳综合马谡最后的下场必死无疑 , 此事着无庸议 。
不过再彻底仔细深入研究 , 「下狱」与「物故」中间还应该还有故事 。被关入监狱 , 不过人身行动自由受限制 , 圈禁不足以致死 。刑求可致死、疾病可致死及饥渴可致死等 , 就是被关不会致死 。当然下狱物故不过是叙述事实的经过 , 把人被关到监狱中 , 后来才因为其它原故而死掉 。
大部分的记载都是支持马谡被孔明诛戮 , 但是再考虑其它的逃亡及下狱等说法 , 倒不见得扞格不入 。孔明一但判定马谡死刑时 , 马谡应身在何方呢?有自由身及禁锢的不同 , 首先是自由身的评估 , 如果马谡出入自由 , 不被限制行动 , 惊闻死亡最后通牒时 , 会乖乖的在家坐以待毙等死呢?还是因惧死而逃亡他乡呢?
所以判死刑前会囚禁犯人的惯例 , 就是恐有逃亡之虞 。其次就是禁锢以判刑处死 , 先关再杀 , 所以先下狱 , 被判处死 , 后来物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