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红楼梦》中金玉粉饰下的悲苦皇妃

《红楼梦》中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 。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 。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虽然如此,元春却称她居住的皇宫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按理说,皇妃之梦的实现,是每一位贵族女子开心畅怀的如意之事,但元妃却几乎从无快乐的时候,悲苦隐忧总是相伴左右,这是为何呢?最近,笔者阅读《红楼梦》得出了相应的解答 。
其一 。贾府后继无人衰落的悲苦 。乾隆盛世之后,满清王朝以及中国封建社会都面临无可挽回的衰退,贾府也不例外,正走向衰落,贾府可以说是后继乏人,要说贾府后继乏人,可以说这是大多读者的共识了,笔者阅读《红楼梦》后也有同感 。但我总觉得贾母的专权和溺爱,才是荣国府后继乏人的根源 。
贾母生前执掌大权,贾府相对平安 。尽管大有大的难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外人面前的尊荣还是能够维系的 。贾母之死,贾府的衰退等系列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了 。因此,元春从皇宫出来在省亲路上失落感很强,她认为衰落与繁荣千变万化,深深叹息贾府的不幸与无奈,所以在省亲路上曾三次婉转地抨击省亲别墅太过奢华:“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这些诚挚的规劝,都表明了元春对于家族衰退具备特别强烈的忧患之心,也说明她对自身地位与前景的极端的迷茫 。
其二 。亲情眷念难分难舍的悲苦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 。所以,《红楼梦》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 。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 。从《红楼梦》中淋漓尽致的描写了贾元春的悲苦心态 。
贾元春回家省亲体现了她对贾府的无限眷恋之情,到家里后她先是拜见女眷 。《红楼梦》中是这样描写的: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 。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然后是含泪拜谒父亲之深悔:“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最后是离别返宫时的大悲伤:“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 。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挂念,好生自养 。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了 。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 。”元春省亲是贾府的大事 。为此,贾府耗巨资兴建了大观园 。然而,正月十五这天,元春"戌初起身"到荣国府,"丑正三刻"即回銮,只在家呆了很短的时间 。这是"珠宝乾坤,玻璃世界"中最真实的悲哀 。父亲贾政在"帘外问安",元春隔帘含泪对他说:"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