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攻入北京,慈禧为什么劝咸丰留在北京?

你们知道洋人攻入北京 , 咸丰想逃跑 , 慈禧为何要苦劝其留京?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十九世纪 , 对中国人而言 , 是屈辱的一个世纪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 短短50年间 , 大清的首都就被外人不费吹灰之力攻破了两次 。
在中国的历史上 , 都城失陷 , 那是要改朝换代的大事 。但洋人志不在统治中国 , 且列强之间有颇多利益上的龃龉 , 所以北京两次失陷 , 清朝都只赔款割地而没有亡国 。这也导致朝堂之上 , 许多在位者不但不反省己过 , 反而沾沾自喜 , 说大清有“水德” , 与洋人不相冲云云 。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点之外 , 两次对外战争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清朝的统治者一开始都坚决主战 , 誓要与洋人拼个你死我活 。但阵前失利 , 敌军进犯京师后 , 又开始惊慌失措 , 不顾宗庙陵寝 , 弃都逃跑 。待到洋人在北京城大肆劫掠一番后 , 再签订城下之盟 , 割地赔款 , 屈辱求和 。
并且巧合的是 , 虽然清朝规定后宫不得干政 , 但两次皇帝要弃都逃亡时 , 都有一个妃子跑出来 , 建议皇帝留在北京 。
【洋人攻入北京,慈禧为什么劝咸丰留在北京?】在八国联军进犯时 , 进谏的是珍妃 , 后来被慈禧太后以抗旨为由 , 扔进了井里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 咸丰皇帝准备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时 , 出言劝阻的则是懿贵妃 。且这懿贵妃不是别人 , 正是后来垂帘听政、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 。
关于慈禧劝阻咸丰的记载 , 出自吴可读《罔极篇》 。吴可读曾为清朝言官 , 最终为同治皇帝立嗣一事尸谏慈禧而自杀 , 乃一正直果敢之人 , 其记述或有可采信之处 。他在笔记中记录当时事件道:
“当皇上之将行也 , 贵妃力阻 , 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 , 圣驾若行 , 则恐宗庙无主 , 恐为夷人蹋毁 。昔周室东迁 , 天子蒙尘 , 永为后世之羞 。今若遽弃京城而去 , 辱莫甚焉 。’”
若此记载为真 , 那么慈禧作为一个妇人 , 对咸丰既能用宗庙陵寝来动之以情 , 又能用昔年西周东迁的典故来晓之以理 , 是非常难得的 , 简直可以用忠君爱国来形容 。可惜她的老公咸丰皇帝保命要紧 , 并未听从慈禧的劝告 , 开了大清建国以来皇帝弃都逃跑的先例 。
那么 , 慈禧作为亲历了两次弃都事件的人 , 为何前一次力主留京 , 后一次却坚决主张逃跑呢?这主要与两次事件中形势的差异 , 以及她自己立场的变化有关 。
当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 , 她是咸丰皇帝的一个贵妃 。咸丰登基 , 宗室的几个兄弟并不心服 , 又刚好遇上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 内忧外患不断 。此时咸丰若离京 , 让能力出众的恭亲王奕訢去与洋人议和 , 恐生变故 。因此她宁愿让咸丰冒一些险 , 也要留在京城主持大局 , 防止皇室间再生内乱 。
到后来八国联军进犯 , 慈禧已经是掌握着大清最高权力的人物 , 且她还被洋人认为是挑起这场战争的战犯 。当矛头指向自己时 , 慈禧就不愿意再冒这个险了 。同时她也不愿意自己逃跑 , 让光绪留下 , 以免光绪脱离自己的控制 , 重新夺回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