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杀子之谜:努尔哈赤为何杀死大儿子褚英?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作为大清国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又为何会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究竟是怎样的情况令这位一国之君残忍到萌生了杀子的动机?
努尔哈赤为何处死大儿子
努尔哈赤起兵之际,大儿子褚英刚刚4岁,由于母亲早逝,年幼的褚英便一路随着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下,随父亲征战南北,练就了一身武艺,这让他的性格里面阳刚与霸气占据了过多的比重,而柔情与随和几乎无处可觅 。
褚英19岁的时候首次带兵打仗 。《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六年,褚英率兵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收取20多个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旺盛的英雄”) 。
接下来的几年中,褚英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 。万历三十五年,褚英28岁,在乌碣岩之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语为“广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 。第二年,褚英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 。旋因居长,屡有军功,被授命执掌国政 。这一年褚英29岁 。
然而褚英的汗王之位并非自此一路坦途,正当他貌似已然胜券在握之际,却被努尔哈赤幽禁于高墙之中,而后处死,终年36岁 。
努尔哈赤杀子的流传故事
关于努尔哈赤杀子一事,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与后清之间的萨尔浒之战中 。当时的情况是明军以人数的绝对优势将后金合围,对此,努尔哈赤并无任何畏惧之念,并决心终以一路突破明军的包围,直逼西向 。
八旗军行进到萨尔浒附近的山峦后人困马乏,于是停下来露营,而明军也在对面不远处安营扎寨 。见此状,努尔哈赤决定派人前去刺探军情,以便在交战中知己知彼 。作为长子的褚英率先出马,他一路潜伏,终于到了能够看清明军营地阵容的范围内,仔细一瞧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明军的人马阵容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壮观,想要突破明军的重围基本不可能 。
于是褚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对努尔哈赤汇报:明军来势凶猛,旌旗如林,火炮弓弩无数,兵马多如草梢,正严阵以待 。此言一出,八旗将领们顿时慌了神,开始不知所措 。
努尔哈赤见此状顿时大怒,他大声呵斥褚英:“你竟敢谎报军情,长敌军士气,动我军心!”褚英不解,他本是如实禀报,不希望父王不自量力,最终被明军歼灭,于是据理力争 。见此状,努尔哈赤暴跳如雷,于是下令:“将褚英拉出去斩了!”就这样,长子褚英因扰乱军心被处死 。
【努尔哈赤杀子之谜:努尔哈赤为何杀死大儿子褚英?】努尔哈赤继续派其二子代善打探敌方军情 。就在褚英被斩悲剧的渲染下,代善来到明军营前,他看到的是与褚英陈述中相同的场景 。
代善想,若是他回去实话实说,那将会得个与褚英相同的命运,但事实却果真如褚英所言,敌军阵容十分强大,想要突破重围绝非易事 。反复揣度,代善终于想到一妙计 。回抵后,代善对努尔哈赤汇报:“明军兵马确实多如牛毛,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些有身无首、不堪一击的草木之兵!”
听闻此言,努尔哈赤顿时喜笑颜开:“我们同一群有身无首的人打仗,还用怕什么!”结果在那次战役中,八旗军队与明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获全胜,将萨尔浒之战谱写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大战过后,努尔哈赤虽战败了明军,但却因杀死了自己的长子褚英而懊悔不已,于是这山便成了“悔山”,久而久之,“悔山”成了“辉山” 。
杀掉褚英后,努尔哈赤曾派人去找过他的尸首,然而因为洪水泛滥,褚英的尸首并没有找到,于是努尔哈赤下令挖河继续寻找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挖河木”,后来被叫做“洼浑沐” 。最终,褚英的尸体终于被找到,于是那处地方被称为“得骨”,成了如今的“得古” 。此外,埋葬褚英尸骨的山沟就叫做“埋头沟”,后来被唤作“满堂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