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姜维:三国姜维的一生的是非功过如何评价?

导读:姜维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存有很大争议的 。在小说家罗贯中眼里,姜维继承孔明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 。可到犀利的历史评论员孙盛口中,姜维则成了一名趋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国)、不孝(抛弃老母)、不义(频繁用兵)、不节(战败偷生)的四大罪名 。对于姜维的是非功过,后人自然仁智各见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卧龙先生的爱徒,在导师仙逝之后,其实并没有得到蜀朝过多重用(这和孔明当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待遇,自然不可比拟) 。原来,之前一直鲜有话语权的后主刘禅,借孔明陨落之际,加大政改力度,废黜丞相府,并将权力进行分割,以此防止朝中“一言谈” 。姜维原是魏人,虽有孔明极力保荐,但要委以重任,自然还需多方考察 。于是,此后朝中的政治排名,姜维一直位于蒋琬、费祎之后 。蒋琬、费祎均是文职出身,之前见识了孔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尴尬,如今对于沙场之事,自然没有多大兴趣 。后主刘禅本也是柔弱之人,成都风和日丽,麻将桌前“血战到底”何尝不是乐事,又何必劳师动众舞刀弄棍光复中原 。
于是,君臣一拍即合,此后十数年,魏蜀之间,鲜有征战 。不过,对于肩负孔明北伐遗志的姜维而言,这十数年太平日子,却是日日如坐针毡 。名目说的讨巧点,称为韬光养晦,若讲难听些,恐怕是消磨意志了 。谁叫自己是外来人口?被排挤本也正常 。姜维心知要完全获得军队的主导权,只有和蒋琬同志熬,熬谁的命长 。终于,文弱的蒋琬听到了孔明的召唤,阖上了双眼,伏倒在了书案上,姜维长吁口气,心道机会来了 。正当姜维信心满满地向后主递上北伐“可行性报告”,孰知过惯安稳日子的刘禅,眉头微颦,大笔一挥,请转费祎同志查阅 。如此批示,姜维自然心中一凉,费祎本就是“萧规曹随”之辈,恐怕这个太平日子,还得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果不其然,此后每每姜维寻求北伐,费祎总在朝中高唱反调,因此手中可用兵士,往往不过万人(“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三国志》) 。魏国雄霸天下领土三之有二,如此丁零兵力怎有作为?除却小规模的骚扰战,姜维实在无计可施 。其实,就在蜀国休养生息之时,北边的魏国过得并不太平 。当时魏明帝曹睿已逝,小皇帝曹芳自然镇不住场子 。曹族、司马家两系人马,为了争夺权力的蛋糕,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 。
机会稍纵即逝,姜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耐着性子敲开费祎的房门 。喝茶、聊天、下棋,两人心照不宣地莞尔一笑,姜维搬出了导师当年的《隆中对》,说道:“费老啊,你可曾记得,当年丞相曾云,待天下有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今魏国国内罅隙不断,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费祎听罢,微微一笑,给姜维沏了口茶,道:“姜维啊,你觉得自己比起诸葛丞相何如?”姜维答道,“自然是不如的” 。“这就对了嘛,当年丞相都做不了的事,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又怎有能力为之呢?”费祎的接话让姜维心中一震,暗道,此人真是只老狐狸,自己无非谦虚了一下,不经意竟落了套 。被反将一军姜维自然是无功而返,北伐的议题,就这样被无休止的搁置下来 。这一个搁置,又是数年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如今已是双鬓斑白,姜维自觉年事已高,寸功未立,心里甚至不安 。恰在此时,已是十数年不设宰相位的后主,不知何故心血来潮,竟令费祎重新开设相府(“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三国志》) 。姜维见此情形,悲从中来,费祎本就是自己政敌,如今位居高位,恐怕这辈子光复中原是无望了 。就当穷途末路之时,姜维想到了一个人 。姜维想起的这个人,名叫郭循 。郭循此人,原是姜维同乡,后在边界遭遇战中为其俘虏 。念在老乡情谊,加之用人之际,姜维便把其编为帐下死士(“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