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队军力如何?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

导读:“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 。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 。”——【法】勒内 。格鲁塞:《草原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 。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 。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 。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可惜的是,尽管大家都知道唐朝武功了得,我却从未在网上看到有人能将唐代边疆战争进行系统的记录 。笔者在读《旧唐书》的突厥、回纥、吐蕃、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列传的时候,突然冒出个想法,按照编年将唐代历次规模较大的边疆战争(这里因为很多作战对象是唐朝的属国,所以用“对外战争”的说法不贴切,笔者倾向于使用“边疆战争”或者说“拓边战争”的字眼 。)列了一下,然后大致能整理出唐代边疆战争的脉络 。于是我就按照《旧唐书》,结合《资治通鉴》整理了一下,整理完后特与诸君共享 。这里先放上唐太宗时代,即贞观年间的边疆战争记录 。
隋朝时期,突厥曾经曾经遭到隋军的沉重打击 。隋末动乱,中原分裂残破,损失很大,突厥复振 。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唐朝的国力难以对抗正处于兴盛状态的突厥 。因此当时的突厥让唐朝受尽了屈辱 。唐高祖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因为突厥的进攻和骚扰,唐朝曾经一度考虑迁都 。唐太宗这个铁杆大鹰派即位后,再也不想向外来压迫屈服了 。于是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猛烈拓边史,其结果是中国的领土和属国总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顶峰 。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 。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 。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
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的草原帝国 。突厥是唐朝最严重的边患 。尤其是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扩张性超过了他的前任 。正是他让唐太宗和他的父亲承受了中国皇帝少有的羞辱感 。因此,唐太宗的矛头首先指向了这个塞北大患 。
草原帝国,一方面受益于它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落后,使得当地人经过自然选择活下来的人普遍英勇善战,忍耐力强于其他地方的人 。另一方面,也由于环境恶劣和生产力落后,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 。贞观元年(627)开始,突厥就好运气就到头了,也许是因为颉利可汗人品太差,所以突厥接下去可谓祸不单行 。贞观元年,突厥遭遇一场罕见的大雪灾(《狼图腾》中叫“大白灾”,类似的大雪灾曾经在汉朝时几乎毁灭了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羊、马、人冻死、饿死了一大批 。同年,可能是对颉利可汗不满,突厥北方的铁勒诸部(铁勒是个很有前途的民族,它的两个部落后来都名垂青史,分别叫薛延陀和回纥)进行了反抗突厥的斗争 。有意思的是回纥部的首领名叫“菩萨”,有他在果然铁勒如有神助 。传说几千人打败了几万突厥兵 。领兵的突利可汗回来遭到了颉利可汗的鞭打,直接导致了另一件对突厥极为不利的事件:贞观二年,突利可汗投降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