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吃什么?各地人们寒食节都吃什么食物

寒食节吃什么:寒食节的具体日期 , 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 前二天为小寒食 。
寒食节习俗 , 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 , 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 , 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 。但韩国方面 , 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 , 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 , 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 , 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 , 拌以各类干果脯 , 磨成面) 。
寒食节 , 民俗要蒸寒燕庆祝 , 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 , 蒸熟后着色 , 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 , 装点室内 , 也作为礼品送人 。
寒食节 , 寒食从词面上来理解 , 便是吃冷食的一天 。那么寒食节有没有吃什么冷食的讲究 , 在寒食节这一天里 , 人们一般吃什么呢 ,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 , 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成百上千年过去了 , 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渐淡去 。清明节期间您如果到这些地方去旅游 , 也许也有机会尝一尝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 , 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 ,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 , 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 即今天的清明节 。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 , 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 , 习惯用白面蒸大馍 , 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 外面盘成龙形 , 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 , 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 , 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 , 将总“子福”献给祖灵 , 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 , 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 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 , 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 , 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 , 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 , 祭礼毕 , 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 , 其形状有圆形的 , 也有菱形的) 。上坟后 , 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 , 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 , 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 , 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 , 祭礼相当隆重 , 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 , 每张纸压上小石头 , 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 。这个仪式俗称“挂纸” , 是献给祖先的钱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 , 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 , 蛋壳就撒在墓地上 , 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过去的台湾农村 , 每当扫完墓之后 , 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 , 来的人愈多 , 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 , 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