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云集的曹操手下仅张辽上榜古代72名将



在中国古代存在文庙与武庙之分 , 文庙祭祀的是“至圣先师”孔子 , 然后是其72门徒陪享 。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 , 陪享的是自春秋到唐时期由官方遴选出来的72名将 。这72名将又分为三个档次 , 第一个档次仅张良一人 , 是大军师的代名词;第二个档次共10人 , 分别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 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 左右各一排各五人 , 称为十哲;第三个档次共61人 , 他们是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李光弼 , 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 从李光弼与吴起之间分开左右各一排 , 左边一排28人 , 右边一排32人 。这一排名是宋朝在唐朝64名将的基础上进行的 , 去除了南北朝的檀道济、慕容绍宗、长孙嵩以及唐朝的张齐丘 , 增加了唐朝的李光弼、李晟 。自明清以后 , 武帝庙改为供奉关羽 , 不再祭祀吕尚了 。
这一排名虽然一直争议颇大 , 但是 , 无论如何 , 能够进入这72名将应该是唐朝以前各大将领最大的光荣 。然而发现 , 三国时期进入72名将的英雄还是挺多的 , 既有十哲之一诸葛亮 , 也有蜀汉的关羽、张飞 , 还有东吴的周瑜、吕蒙、陆逊和陆抗父子 , 更有曹魏的张辽 , 杜预、羊祜、王濬应为西晋时期的名将 。
在这里 , 发现一个现象 , 可以说是英雄云集的曹操手下 , 一直有着所谓的五大谋士如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 , 还有司马懿等 , 另外还有一大批名将如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张郃、李典、于禁、乐进等 , 相比孙权手下和刘备手下的谋臣武将要多得多 , 而且其才能并不逊色于刘备和孙权手下的英雄 , 如刘备手下主要有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和庞统 , 孙权手下主要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和陆抗(陆抗是东吴最后的大都督 , 但在孙权时代还不是大都督) , 竟然 , 刘备手下竟然有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三人入选 , 孙权手下更是有周瑜、吕蒙、陆逊和陆抗父子入选 , 然而 , 英雄云集的曹操手下竟然只有张辽入选72名将 , 这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那么 ,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英雄云集的曹操手下 , 竟然只有张辽一人入选72名将呢?小编仔细分析了多方面的原因 , 最终归纳起来 , 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英雄云集的曹操手下仅张辽上榜古代72名将】一是曹操太超群 , 掩盖了手下的光辉 。看三国 , 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 , 几乎所有的战争 , 曹操都是亲自挂帅 , 亲自指挥战争 , 而所有的谋臣武将虽然本事了得 , 但都只不过是曹操在战场中指挥的一颗棋子 , 并没有直到核心作用 ,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 , 虽然那些谋士有相当的谋略 ,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但决定权在曹操手中 , 从根本上讲 , 曹操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 而那些武将 , 只是曹操命令他找哪他才冲锋上去 , 没有起到主观指挥的作用 , 尤其是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 , 那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 , 虽然出动了几乎所有的谋臣武将 , 但都是在曹操的亲自指挥下赢得的这场战役 , 所以 , 曹操手下虽然英雄云集 , 但几乎都不具备独挡一面的才能 , 唯独张辽 , 在孙权亲自北伐进攻合肥时 , 张辽仅率领7千人的队伍抵挡了孙权十万大军 , 这或许才是张辽能够入选72名将的根本原因 。而刘备虽然也是多次亲征 , 也是战场上的最大统帅 , 但是 , 关羽却几乎从来都是独挡一面 , 如关羽在徐州投降曹操时 , 那是独挡一面 , 后来发动江陵战役 , 更是独挡一面 , 赶到了统帅的作用 ,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治理内政那是独挡一面 , 刘备往往只在外指挥军事 , 刘备之后 , 诸葛亮更是独揽军政大权 , 无论是治理内政还是三军指挥 , 都是诸葛亮亲自出马 , 至于张飞 , 其实也很少独挡一面 , 但长板坡一战 , 显示出伟大的勇气 。而孙权的手下五大都督(包括陆抗) , 从来都是独挡一面 , 是各个时期的三军统帅 , 他们指挥战役无数 , 几乎无败绩 ,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分别是周瑜和陆逊指挥的 , 而收复荆州、附杀关羽 , 那是吕蒙的杰作 , 尤其是陆抗 , 那是东吴最后的长城 , 边疆的稳定 , 完全是陆抗的功劳 , 比肩三大战役的西凌战役 , 完全也是陆抗指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