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真是一部诡异的作品这么不严肃!

已故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诡异的作品 。整部书描写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从万历皇帝本人到他的两任首辅(张居正和他的继任者申时行),他最著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明朝最为后世称道的官员(海瑞),和一位有点近乎癫疯的诗人加哲学家(李贽) 。全书读起来就像传记小说,而不像一部严肃的历史学作品 。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就更是让人费解 。书的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其实,黄仁宇先生是想用他的书名来暗喻一个“deep irony”,并以此来表达一个极其深刻的理解 。黄仁宇先生希望我们在看完了这些人物小传后,能掩卷而思,幡然顿悟出一个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极其深刻的理解:一个王朝的溃烂和衰败可能并无特定的起点,因而通常是深藏不露的 。在看起来依旧祥和的太平盛世背后,整个体系可能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
【《万历十五年》真是一部诡异的作品这么不严肃!】而那些为历史学家和我们津津乐道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大失败”,比如明满辽东之战(1618~1619)、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第一次中日战争、西法战争(1635~1649)、西班牙在西班牙王位之战(1701~1714)中的失败、法国大革命等等,都只是向外部世界和一个国家的精英最后证明一个王朝的溃烂而已,所谓的“未战先败” 。
因此,对一个王朝国家来说,年年都可能是“万历十五年” 。正如黄仁宇先生在结束他对1619年明满辽东之战的讨论时写到:“它(明军在辽东大战中的惨败)是明王朝的官僚制度及其日常运转所招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用吴思先生《潜规则》里的一个妙语来说,一个国家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崇祯死弯”,而即便崇祯皇帝后来再励精图治也拐不过来这个死弯了 。
我猜,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个王朝制度下,即便是唐太宗这样圣明的皇帝也不可能什么都管,更不可能什么都管好 。因为满朝文武官员都只是对皇帝负责,无须对人民负责,官员们欺上瞒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用一句大白话说出了这一振聋发聩的深刻洞察:“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皇帝也是个冤大头 。”而如果皇帝或最高统治者不对劲的话,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就将完全丧失纠错功能,无论这个国家有多少能臣和忠臣 。更糟的是,如果最高统治者不对劲,能臣和忠臣即便有,也通常会遭到打压、贬黜,甚至酷刑处死,因为在一个王朝制度下,官僚体制的规则是逆向淘汰,而不是正向淘汰 。再引用吴思先生《潜规则》中的一句大白话:“消灭好官,培养贪官 。”
理解了王朝制度不知不觉就会溃烂的缘由,我们方可悟到,中国2000多年的王朝制度的历史确实仅仅是一个改朝换代的轮回史,并没有太多新鲜的故事 。那些看似英雄辈出,金戈铁马,跌宕起伏,太平盛世的背后,都只是同样的一个悲剧正在或者已经在上演 。我们能够品味和感慨的其实只是同一个极其单调的故事,仅仅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时空的不同而已 。
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组织来说,年年可能都是“万历十五年”,所有国家的领导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万历十五年》这一部警世之作,并且真正理解这本书的含义 。
说到这,我想特别提到一个关于《万历十五年》的真实故事 。我一位在新加坡的忘年交,在读到《万历十五年》之后,特意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呈上了一本(当然是英文版,因为李光耀先生那时还读不了中文) 。两个星期之后,李光耀先生又把这本书原封不动地寄了回来,没有任何评论 。但是,我的忘年之交和我都一致认定:李光耀先生其实是看了这本书,并且真正懂得了这本书的含义 。只是他自己买了一本而已,而且恐怕还让新加坡的主要高级官员都人手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