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诗圣杜甫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

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汉族 , 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 祖籍襄阳 , 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 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简介:诗圣杜甫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 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 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 , 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 , 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 虽然躲避了战乱 , 生活相对安定 , 但仍然心系苍生 , 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 , 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 , 但后来声名远播 ,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 , 笔者找遍了杜甫画像 , 认为只有1959年蒋兆和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 。画像中的杜甫 , 面颊清瘦 , 褶皱丛生 , 写满了沧桑与忧患 。双目形如硌脚的小三角石头 , 凝重地望着远方 。迎面好像有风吹来 , 让他双唇紧闭 , 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的胡须向后飘洒 。尤其相得益彰的是 , 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 , 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 , 提笔如何画愁眉” , 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 , 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
笔者在赞叹此幅杜甫画像惟妙惟肖的同时 , 不免对作者肃然起静 。意外的收获是 , 蒋兆和先生的照片竟与杜甫画像有惊人的相似 , 尤其是那双棱角分明的、有深邃洞察力的 , 透着桀骜不驯的眼睛 , 简直不可思议!蒋兆和先生是当代有突出成就的美术家 , 上世纪50年代初 , 周恩来总理就有“画历史人物 , 找蒋兆和”的批示 , 当今著名画家范曾、王明明等均师从其门下 。笔者认为 , 是高超的艺术造诣 , 让杜甫和蒋兆和的容貌趋同 , 只不过是一个从文 , 一个从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