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孔子与卫——客居十载第二故乡”系列之一周游列国首站奔卫
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 。
卫国商代已有,周灭商后,卫成周的姬姓封国 。西周时,卫国统治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沁阳);战国时期,因卫都帝丘位于濮水之阳,更名为濮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 。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名义上仍存在的诸侯国 。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选在帝丘 。“卫都帝丘今已无存,它早在西汉晚期就被黄河水淹没,深埋于地下,直至2005年,才因高城遗址的发掘,露出冰山一角 。”濮阳市文史专家李中义先生道 。
2009年3月9日,采访人员抵达濮阳,寻觅湮没已久的卫都帝丘 。
从濮阳县城南行大约10公里,采访人员抵达五星乡高城村,这是个不起眼的小村,静卧于平坦、开阔的黄河故道上 。该村老支书高自海把我们带到村南,指着一片青青的旷野说:“这就是原来发掘高城遗址的地方,早已回填了 。”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当时开挖了4条探沟 。“发掘时正遇濮阳市50年一遇的大洪水,工地发掘的探方全部成了水坑 。”参与发掘的村民高奎生讲 。后来只好打眼井排水,发掘困难,探沟都没发掘到底,最深探沟也只发掘了两米夯土 。
自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发掘结果是: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 。
这座城,城址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保存高度6~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30米,城墙外有一周城壕,北墙长约2420米,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3986米,南墙长2361米 。古城址四面城墙顶部被4~5米厚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文化层被汉代厚6~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 。
帝丘是个大城,据专家推测,它应是被西汉晚期一次黄河特大洪水冲毁淤埋 。专家们因此设想,它既然是一次性地被洪水深埋于地下十几米,当时街道、宫殿布局会不会保存较好?将来发掘中会不会有惊世发现?能否为卫国历史研究提供更多资料?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
916万平方米的高城遗址之上,现在散落着13个村庄,一派北方乡村恬淡气象 。深埋于乡村之下的帝丘城,当年孔子抵达时,是什么样子呢?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为何选择卫?他曾对卫国抱着何等希望呢?
这一切,都要从头讲起 。
为何离鲁奔卫?
孔子在鲁国从政,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干得有声有色,公元前498年,孔子策划的一个重要事件“堕三都”不幸失败,这改变了孔子为政的命运 。
原来春秋中后期,鲁国有三种政治势力,一是鲁定公代表的公室,二是“三桓”代表的贵族,三是家臣势力 。鲁定公受制于“三桓”,“三桓”又受制于家臣 。鲁定公希望削弱“三桓”,“三桓”希望打击家臣 。孔子就想利用这种矛盾,拆毁“三桓”家臣据以叛乱的三个城堡,并借此抑制“三桓” 。但计划失败,孔子和鲁定公遭受打击 。“三桓”对孔子有了戒心,联合对付孔子和鲁定公,再度把持国政 。
第二年,即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
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劝孔子辞职,一走了之 。孔子心存幻想,坚持再等等看 。因为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后仍能按“礼”的规定,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还打算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