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没借箭黄盖没挨打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 。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 。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 。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 。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 。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 。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 。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 。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 。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 。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 。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 。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 。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
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 。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 。黄盖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 。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 。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 。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 。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 。
没有东风,火攻依然可实施
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 。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