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是什么意思?揭秘古代神兽饕餮的真实面目

饕餮是什么? 饕餮tāo tiè,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五子,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 。
今天,“饕餮”这个词经常和美食联系在一起 。人们喜欢用“饕餮大餐”或者“饕餮盛宴”来形容美食佳肴 。然而,这并不是“饕餮”本来的意思 。
“饕餮”本义是一种贪吃的怪兽,和龙风一样,完全是出自人们的想象 。就像为了夸张龙的腾空本领将它设计成多是一样,为了夸张饕餮的贪吃功能,先民将他设计成只有一个大腑袋和一张大嘴的怪诞模样 。这种饕餮天生就是为了吃喝而来的,见到什么吃什么,终因暴饮暴食被撑死 。
考诸典籍,“饕餮”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据《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季孙行文曾派人给鲁文公讲了个故事,在形容某人贪吃好货、搜刮聚敛的时候,将其比喻为饕餮 。可知,饕餮其时既已经与饮食联系,而且还发生了推衍,可以进一步比喻为对于钱财的贪敛 。而据《吕氏春秋》记载,饕餮在周初就已经是“食人未咽,害及全身”的恶兽了 。但是,周初是否就是饕餮故事流行的开始还很难说,因为考古表明,饕餮纹作为纹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出现 。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中国的先民很早就意识到,农业是一个靠天收种的产业,粮食的丰歉很大程度决定了大自然的恩赐 。《逸周书·文传》中指出,小人、大夫乃至国家都“无兼年之食”,所以立国、立家都必须做好粮食储备,以备灾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过度饮食、铺张浪费,就会招致人神公愤 。

饕餮是什么意思?揭秘古代神兽饕餮的真实面目

文章插图
国君中有丢失王位的,其罪状一定列出暴饮暴食这一项,传说夏桀就是这样一个饮酒“无有休时”的暴君 。为了满足暴君的欲望,他做的酒池可以行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在民众眼里,正是由于他长期腐败纵欲,才最终导致国家覆亡 。不只夏桀,商纠的失位也可以归罪于吃 。《史记》记载商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保(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
由此可知,在落后低下的生产力下,人们出于求生本能,已经意识到粮食储备对于保全自己,实现生命繁衍的重大意义 。在他们看来,再没什么比贪吃贪喝更可恶的了 。这种情况下,一种叫做“饕餮”的怪兽就出现了,先民用饕餮来劝诫人们多吃多喝会撑破肚皮乃至丢掉性命 。正由于这饕餮本身为规劝人们节约饮食而用,故此先民设计出这种怪兽以后,立即将其归于大恶和大丑,并置之于死地 。
饕餮纹大量在饮食器具中出现,也是为了实现劝诫作用,乃至提升了这种劝诫之意,其目的无外乎是想通过这样的饮食器具,让就餐者甫一拿起饭碗,就立即想起节约饮食的美德 。
饕餮是什么意思?揭秘古代神兽饕餮的真实面目

文章插图
不过,有一点大概会让先民们始料不及 。饕餮纹越来越唯美,慢慢开始在家具乃至工艺品中得到广泛使用,如此一来,饕餮形象以及它原来的意义大概已经渐渐被国人遗忘了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遗忘,人们开始把这饕餮纹饰器具盛装的美味佳肴看成为“饕餮大餐”或“饕餮盛宴” 。贪吃的人们反倒找到了大吃大喝的理由 。
传说怪物
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六:“绍圣初,先人官长安府,於西城汉高祖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三代宝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后人对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加以夸张,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可爱 。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