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有一群人,用匠心守望初心。他们或扎根大山,为乡村女孩照亮梦想;或从教终身,誓要在讲台上呼出最后一口气……
张桂梅
让学生“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文章插图

盯完学生们课间操后的张桂梅回到办公室吸氧、吃早餐、吃药。新华网 丁凝 摄

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文章插图

张桂梅贴满膏药的手。新华社采访人员 江文耀 摄
1996年,张桂梅调到丽江华坪中心中学教书。教学中,她发现很多贫困家庭女孩辍学,产生了创办免费女高、“改变山里三代人”的想法。为筹款办学,她曾连续几个假期去街头募捐。2008年,华坪女高正式成立。
十几年来,她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长年的过度操劳,让她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她数次病危入院抢救,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斤左右。在一份诊断书上,医生密密麻麻给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等20多种疾病。华坪县档案馆编号从231到238的档案柜,摆满了她200多件各种荣誉。这么拼,她图啥?——“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于漪
“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血肉亲情”

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文章插图

20世纪80年代,课后活动中,于漪与学生们畅所欲言,亲如一家。资料图片

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文章插图

于漪与年轻教师们交流。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颖 摄
于漪出生于1929年,早年饱受艰辛,她在炮火连天中辗转求学。1951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于漪坚持“教文育人”,认为语文不仅教孩子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于漪说:“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血肉亲情。”
她一心推动将“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其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卫兴华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

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文章插图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卫兴华。 新华社发
1925年,卫兴华出生于农民家庭。小学时,老师给他取名“卫显贵”,希望他将来荣华富贵。从小目睹日军暴行的他,把名字改为“卫兴华”,立志振兴中华。1952年,卫兴华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发表文章1000多篇,出版著作40多部,成为中国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卫兴华主张教学相长,总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是卫兴华践行一生的座右铭。
高铭暄
研究立法、教书育人就是生活的全部

留守儿童|三尺讲台的意义,他们用一生诠释
文章插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高铭暄接受采访。(单博文/摄)
自1953年任教以来,研究立法、教书育人即是高铭暄生活的全部。从1954年到1979年,高铭暄全程参与并见证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他是我国刑法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针对博士研究生提出一整套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综述教学法,现在,这种方法已应用于刑法学乃至整个法学界的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