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的意义与限度 叙事历史之最( 二 )


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十余年以来,新文化史及其所掀起的文化转向浪潮开始消退 。但叙事并没有随新文化史一道,进入又一个衰退的循环,而是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在经历了微观研究、短期主义和解构之道的冲击后,历史学家对历史中的结构、规律、目的和意义等宏大问题再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重建一种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宏大叙事,成为历史学家最为关切的任务 。其次,从受众或读者的角度来看,历史学家也需要重启讲故事的模式,为公众提供一种生动而具有说服力的真实感,吸引他们参与到与历史的对话当中,参与到那些看似与自己无关实际上却无法回避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当中,进而发挥历史的教育和导向功能 。上述两种让叙事依然活跃于历史之中的因素,显然与新文化史或后现代主义并无关系 。这种情况表明,在当下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确定性的时代,叙事或许仍是深入体察过去进而把握未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将过去塑造成一个连贯的叙事,这种追求不会从历史学家身上消失 。
当然,历史学家的叙事一定是以证据和史料为基础的,如果超出了这一限度,就有可能陷入真实性丧失的危险境地 。比如一些新文化史的实践者,倾向于从心理和情感的层面叙述个体的故事,但因为缺乏史料的支撑,往往容易跨越历史叙事的界限,进入到文学创作的虚构之中 。同时,考虑到时代之差异,即便史料和证据充足,今人对古人的理解也是有限的 。
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微观研究近年来愈发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将个人的经历融入诸如社会转型这样的大事件中,进而弥补因史料不足而导致的叙事断裂 。由此可以看出,经由新文化史而复兴的叙事,只是一种有条件的叙事,它与作为历史之属性的叙事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历史或者说对过去的研究,旨在揭示并解释变化的过程 。而内在于历史之中的叙事,也应当叙述和表现这种连续的变化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历史叙事,尤其是有着一致性和贯通性的历史叙事,因其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依然值得历史学家去追求 。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旭鹏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