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普陀山:普陀山第一寺院,普济禅寺 一 普陀山中国之最

普陀山是浙江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普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 。普陀梵语“普陀洛迦”的省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因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 。
普陀山海天佛国
全岛面积为12.52平方千米,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海岸线长30千米;东达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中国的东大门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
普陀山下 佛光景色
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素有“海天佛目录国”、“南海圣境”之称 。被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区内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
普陀山南海观音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风景名胜区的景点包括,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这三大寺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中国清初寺庙建筑群的典型 。
磐陀石
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多宝塔
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
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声、朝阳涌日、千步金沙目录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
普陀山前程往事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唐太宗年间,有印度僧人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现身 。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因为风浪所阻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观音圣像,成为普陀佛教开山之起始 。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967年赵匡胤派太监王贵来普陀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到普陀进香 。1080年宋朝廷赐予银两建宝陀观音寺(前寺) 。宋嘉定七年(1214),朝廷赐钱修建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 。
普济禅寺御碑殿
“圆通”是观音别号 。前寺几毁几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寺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 。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4000余人 。
观音菩萨
有宅皆寺,遇人即僧,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清康熙八年(1669),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遣使赍帑金到山重修,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 。雍正九年(1731),发银7万两扩建,寺院因之规模宏大,前所未有,是普陀山全岛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山供奉观音的主刹 。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俗称前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普陀山一切重大佛舜活动在此举行 。也是普陀山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 。
普济禅寺
普济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整组建筑坐北朝南,有石牌坊、御碑亭、八角亭、瑶池桥、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景观,是中国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
第三重圆通宝殿,是普济寺的主殿,“圆通”是观音菩萨别号,观音只要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耳根圆通” 。圆者,圆融;通者,通达 。圆通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成为了观音的代名词 。殿面阔7间,进深6间,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