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宪章宋太祖《太祖誓碑》 世界吉尼斯记录宪章( 三 )


金:赵匡胤是“无为而治”的一代圣君 。“无为而治”一般被认为属于道家哲学,事实上,这是儒学最重要的思想 。在《老子》中,找不到“无为而治”的完整表述,但这四个字则完整记录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孔子说:“邦国治理达到无为而治境界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不过是恭恭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而已 。”
这里涉及到孔子在前还是老子在前的问题 。钱穆主张孔子在老子之前,我同意这个看法 。钱穆为“无为而治”的发明权解释道:“孔子屡称尧、舜之治,又屡称其无为,其后庄、老承儒家义而推之益远 。其言无为,与儒义自不同,不得谓《论语》言无为乃承之老子 。”这话略过不提 。
“无为而治”,是邦国治理的理想境界,是大政治家的邦国治理结果 。现代文明社会也在追求这个境界和结果,所谓“小政府”,其实就是要政府的功能退至最小,而完成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完善的格局,也就是在向“无为而治”趋近 。对百姓的干预越少,政府计划行为越少,也就越是接近于“无为而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为而治” 。“恭己正南面”的执政,看似“无能”,但却是共同体的幸运 。那些好大喜功,不断需要“政绩”来自我鼓舞的执政,反而可能给共同体带来不幸 。人民,是可以自治的 。
达致“无为而治”这个境界或结果,要有许多条件,在儒学看来,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个是执政的道德境界,一个是庶民百姓的道德境界;在儒学的逻辑中,前一个条件,又是第二个条件的条件 。这个意思是说:共同体间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但这个文明程度,必有赖于执政者的文明程度的率先提高 。《论语》中已经反复陈说了这个理念 。《大学》中,将这两个条件概括为“絜矩之道”,“絜”的意思是绳索,用绳来度量;“矩”是尺子,用尺子来度量,“絜矩之道”,就是度量之道,是说言行要有规矩,要有垂范作用 。但是自己首先要正确,否则,度量的对象就是不正确的 。《大学》中的这个意见,更是不断出现在各种儒学著作中,从《孟子》、《荀子》一直到现代儒学 。因此,这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思想 。当孔子说出“无为而治”的时候,他是相信人的道德能力的 。他认为人可以实现强权治理以外的模式 。
大宋的“天下目标”不是“发展”而是“太平” 。一般来说,由官方主导的“发展”程序会出现种种政策倾斜 。即使制定政策者皆为圣贤都难免出错,官方的圣贤与民间的圣贤一样,都是理性有限的物种,在“发展”的政策倾斜中,如果杂入“寻租”活动(一般来说,是一定会杂入的),“发展”就成为官方的牟利借口 。按自发秩序原理,发展与否,是民间根据“看不见的手”自我推演的程序 。官方无须倡导 。因为官方不一定知道哪些该发展哪些不该发展,老赵也不例外 。他即使身为“圣君”也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可以按照他的意图愿景渐次展开 。传统儒学基本上不讨论“发展”问题,道理在此 。
老赵不致力于“发展”,将天下目标简洁地锁定为“太平”,一切皆由民间自发地去推演 。所以,乾德二年(964)春正月丁未,老赵下了那道诏书,成就了大宋的繁荣 。
大宋经由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皇帝百年,基本上奉行一个“简”字,君王们看到天下有不足,自省中反求诸己,故天下安定 。船山称:“得失之枢,治乱之纽,斯民生死之机,风俗淳浇之原,至简也 。知其简,可以为天下王 。”军政得失的枢机、国家治乱的枢纽,万民生死的钥匙,风俗好坏的本源,其道,都是至为简洁的 。知道这种简洁,可以使天下达致王道 。而那些不懂“简”,总试图有所兴作,并打着儒者的旗帜,其实是泛滥于法家做法,距离儒学远甚 。老赵是传统中国深得“保守主义”奥妙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