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与罗刹国公主苏菲亚之间的奇遇( 二 )


身为摄政,索菲娅自然掌握实权,两位小沙皇只不过是装点一下门面,只能在宗教仪式和外交场合上走走形式 。小彼得更是被赶出皇宫,与母后一起迁居城外的皇村 。但索菲娅并不满足于这种姐弟三人共主帝国的局面 。尤其是七年之后,当彼得长成一个高大英武、才能出众的青年时,她更感到自己的专权已面临威胁 。上一次,她抓住机会,成为女摄政;这一次,她要制造机会,夺位当俄国第一位女沙皇 。
1689年,彼得完婚 。按照皇室传统,沙皇结了婚就应该亲政,摄政必须交权 。但索菲娅毫无让位之意,甚至用“公主陛下或大公”的尊号签署官方文件,俨然要做女沙皇 。在7月8日举行的一场宗教典礼上,索菲娅决定给彼得一个下马威 。她挑衅性地参加了只有男人才可以参加的教徒游行,手捧十字架和圣像,趾高气扬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 。彼得看了怒不可遏,当即骑马离开 。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公开反目 。
这次冲突是由欢迎戈里津(即小说中苏菲亚的情人高里津的原型)从克里米亚远征归来的庆祝典礼引起的 。这次远征并不成功,但索菲娅却要大张旗鼓地嘉奖戈里津,目的就是要拉拢握有兵权的戈里津 。为了表示抗议,彼得拒绝参加庆祝活动 。索菲娅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她的直接挑衅,双方的关系已完全破裂,冲突一触即发 。
走漏消息政变失败,女摄政修道院里度过余生
不久后,索菲娅得到密报:彼得已经武装了两个军团,准备向莫斯科进攻 。索菲娅紧急召见了射击军总监沙克洛维蒂,授意他制定一项政变计划 。
8月6日,沙克洛维蒂召开了射击军指挥官参加的秘密会议,宣读了攻打皇村和逮捕彼得及其谋臣、军官等的计划,政变时间定在8月7日凌晨 。
然而就在行动前三小时,少数指挥官动摇了 。他们将政变计划报告给彼得 。彼得立即带几个心腹逃到一座修道院 。
次日,倒戈的军官带领一些部队赶了过来,彼得的亲信也筹建了一支雇佣兵团前来支援 。有了这几支部队,彼得信心大增 。他派人给在莫斯科的所有军官发出命令,要他们不得擅自行动,否则一律处死 。射击军不愿冒险同支持彼得的军队发生武装冲突,他们开始违抗索菲娅的命令 。
彼得还致函哥哥伊凡,说明了自己铲除索菲娅的原因和决心,信中写道:“皇兄陛下,吾兄弟业已长成,你我身侧仍有某无耻之徒越俎代庖,执掌我国家大权,视吾辈如同等闲,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封信让他获得了伊凡的支持,也让宫廷斗争最终落幕 。
这样,彼得几乎未费一枪一弹就挫败了索菲娅的宫廷政变 。索菲娅则被迫前往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修道院当修女,并在那里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 。
彼得及其亲信掌握实权后,痴呆的伊凡只在名义上履行沙皇的职责,直到1696年逝世 。此后,彼得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改革,从而成为一代雄君 。
【韦小宝与罗刹国公主苏菲亚之间的奇遇】金庸先生将一向诡秘复杂的俄国历史和索菲娅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引入自己的小说,显示出大师丰富的史学修养 。
据史书记载,索菲娅在当政前确实有一段时间滞留在雅克萨城,金庸借韦小宝到雅克萨城而安排了这段“历史邂逅”,进而塑造了一段“跨国恋情”,导演了一场中国版的“罗马假日”,令人称绝 。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通过考证后我们发现,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中国人与索菲娅建立过“战略盟友关系”,索菲娅本人在发动宫廷政变前也未与任何中国人接触过,这段历史完全是虚构的 。
但是俄国历史上这段“索菲娅时代”的故事确实太精彩了,它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庸先生把它写到自己的大作当中,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从而成就了金庸先生戏说历史的生花妙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