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白酒在国外不受欢迎,日本酒却能传播出去?

近几年来 , 中国的白酒销量逐年下跌 , 产量也随之减小 , 从出口量看也不及“洋酒”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
【为什么中国白酒在国外不受欢迎,日本酒却能传播出去?】同样是蒸馏酒 , 为什么白酒就不能像金酒、朗姆、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一样 , 走向年轻人 , 走向全世界?
首先 , 几大蒸馏酒之间的差异 , 无非是原料和酿造方法 。威士忌一般用大麦、黑麦、燕麦、小麦或玉米做原料 , 其酿造方法“橡木桶发酵”则为其丰富了产品文化叙事 , 无形中提升了身价;伏特加的主料是马铃薯或玉米 , 味道纯净 , 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标签;朗姆和白兰地比较类似 , 朗姆的原料是甘蔗 , 算是一种制糖业的副产品 。白兰地一般用葡萄做原料 , 也有用樱桃、苹果等水果 。
白酒理论上也是粮食酿造 , 但是只要喝过酒的人 , 就绝对不会把白酒和同样无色又度数高的伏特加弄混 。白酒和以上几种“西方”蒸馏酒最主要的区别 , 在于白酒是六大蒸馏酒中 , 唯一主动加入霉菌参与发酵的品种 。酒曲的原料是发霉谷物 。酒曲酿酒 , 使白酒中含有大量的醛类 , 醛类和醇类发生酯化反应 , 也就形成了复杂的 , 不同于其他蒸馏酒大类的浓郁香味 。当然 , 在不会喝酒的人或者不能接受白酒的外国人看来 , 这个味道并不友好 。
白酒除了广义上的“味道浓郁”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香型之间 , 风格差异太大 。在1979年 , 中国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评酒会中 , 白酒开始按不同香型分类 。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浓香型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清香型酒: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口、余味爽净;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回味怡畅 。后来官方又认定了馥郁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董香型、豉香型、凤香型等更多香型 , 评语也都是类似的写意风格 。虽然描述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但从化验结果看 , 不同香型之间成分确实不大一样 。中国白酒复杂的香型划分体系也就此形成 。
过于复杂的香型划分是阻挡白酒“走出去”的一道坎 。在世界著名的烈酒中 , 与中国白酒有更多相似之处的就属伏特加了 。在口感以及酿造原料上二者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伏特加虽然是烈酒 , 但在其他国家的销量却非常大 。在美国酒吧里 , 鸡尾酒有六成以上加了伏特加 。
有人说 , 伏特加的流行 , 是因为它是一种百搭酒 , 可以与各种饮料调配饮用 。在原产地它被亲昵地称为“燃烧的水” 。也因为这种“水”的特性 , 让伏特加酒最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变通性 , 可以做多种调制鸡尾酒的基酒 。
伏特加百搭酒的属性毋庸置疑 , 但是在二战之前 , 它在美洲只是在墨西哥部分的酒吧中流行 , 它的真正推广有赖于打了一手好的品牌广告 。绝对伏特加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军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 , 绝对伏特加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广告宣传运动 , 并成功地通过广告 , 创造了绝对伏特加品牌的个性化 。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被认为是最经典、最成功的广告案例之一 。其著名系列包括绝对城市、绝对季节、绝对艺术、绝对话题等 , 主题鲜明 , 非常具有时尚感 。通过广告 , 绝对伏特加赋予消费者自信、高雅的感觉 , 并使其本身超越酒的概念 , 成为文化、个性和品位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