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蜀人为何雕刻这头“庞然巨兽”? 历史成都之最( 三 )


又如 , 石犀尾部左侧有三处刻画明显的符号 。经研究 , 这三处符号是人为雕刻痕迹 , 但既不是金文或甲骨文 , 也不是同时期的巴蜀图语 。它们有何含义?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
作为镇馆之宝 , 石犀凭借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以及“呆萌”的造型 , 受到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目前 , 将石犀与天府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已开发了两百余款 , 再现和讲述着成都古老的历史文化 。石犀作为独一无二、具有重要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 不仅是战国晚期至秦汉的“镇水神兽” , 更是成都从古蜀迈向秦汉统一王朝的历史进程中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实证 。它的背后 , 是秦汉时期“天府之国”形成的宏大历史 。石犀 , 也成为观众认识天府文化、感知城市成就的历史瑰宝 。
中新社采访人员:以石犀为代表的巴蜀文物 , 如何架起中外交流的文化桥梁?
黄晓枫:成都博物馆馆藏30余万件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道场画和木雕、皮影等各类文物精品 , 上迄新石器时代 , 下至近现代 , 记录与展现了成都地区的区域文明史和城市发展史 , 是世界认识成都历史与城市成就的最佳实证 , 也是连接成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近年来 , 前来成都博物馆参观的外国游客络绎不绝 , 对古蜀文明的发源历史、成都城市的发展脉络表现出极大兴趣 。
众多文物中 , 石犀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明星之一 , 是成都博物馆“重量级”的“文化大使” 。今年3月 , 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多·阿尔瓦雷斯一行到访成都博物馆参观 , 当了解到石犀、天府汉碑、汉俳优俑等一系列文物出土于成都博物馆周边 , 以及成都有着约4500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城址不变、城名不改的文化特质时 , 他感慨道:“今天 , 看到中国能保有自身伟大的语言 , 并承袭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 我很震撼 , 这是十分难得的成就 。”
成都博物馆肩负着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责任 , 以展览作桥梁 , 搭建起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渠道 。成都博物馆将持续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对话世界文明 , 致力于多元文化传播 , 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
受访者简介:
黄晓枫 , 201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 专业方向博物馆学与考古学 , 文博研究馆员 。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 , 成都博物馆协会陈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9年8月开始参与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 , 主持《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展览策划工作 , 并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推荐精品奖 。2016年以来 , 作为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副馆长 , 主要分管展览业务工作 , 完成60余项临展特展项目的策划、实施 , 并作为副主编、执行主编完成了17本大型展览图录的编撰与出版 。
_原题为:《黄晓枫:两千多年前 , 蜀人为何雕刻这头“庞然巨兽”?| 东西问·镇馆之宝》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两千多年前,蜀人为何雕刻这头“庞然巨兽”? 历史成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