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蜀人为何雕刻这头“庞然巨兽”? 历史成都之最( 二 )


黄晓枫:先秦时期 ,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河系密布 , 降水丰沛的年份、季节常有洪涝灾害 。在治理水患、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 , 蜀地积累了丰富的水利技术、治水理念 , 也逐步形成一些相关的水文化 。治理水患的同时 , 蜀地先民常在江畔、水道、重要地点放置大型石人、石兽 , 以求镇水避祸 。
石犀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文物 。图为石犀出土时的照片 。成都博物馆供图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的“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 , 立三水中 。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 , 盛不没肩” , 体现了古人立石人于水中、祈求平顺的观念 。考古人员陆续在都江堰内江、外江河道中发现的李冰石像等石人 , 正好与文献互为印证 , 反映了当时与水利紧密关联的立石习俗与仪式 。此外 , 有学者认为 , 这类大型石人或石兽也可作为观测水文、水位的标尺 , 是水则的一种形态 。
为何要把镇水神兽做成犀牛的样子?先秦时期 , 古蜀人崇尚“万物有灵” , 常常赋予自然万物以一定能力 。当时人们有一种普遍信仰 , 认为犀牛可以从水中安全通过 , 具有分水功能 , 因此赋予犀牛镇水的神力 。这种“犀牛镇水神”的观念 , 在殷商到汉晋时期的文献中 , 也有不少相关记载 。
此外 , 成都平原在三四千年前气候温暖湿润 , 动植物群体与现在有一定差异 ,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里曾有犀牛生存 , 这也成为当地人将犀牛作为镇水神兽原型的原因 。
中新社采访人员:石犀与李冰治水、“天府之国”形成有何关联?
黄晓枫:经研究 , 我们认为这一石犀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李冰凿刻、用于“厌水精”的石犀 。石犀出土地层的层位年代在考古学上判定为战国至汉晋 , 出土地点在现在成都城市最中心的天府广场东北角 。从这个区域的相关遗迹 , 以及出土的涂朱瓦当等高规格建筑材料和遗物观察 , 此地当属秦汉的蜀郡官署所在地 。结合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江水为害 , 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 。二枚在府中 , 一枚在市桥下 , 二枚在水中 , 以厌水精 , 因曰石犀里也”的记载 , 有两头石犀放置于蜀郡太守的府衙之中 , 因此研究者认为它是李冰所作五枚石犀中 , 安置在“府中”的其中一枚 。
石犀出土后 , 专家制作的石犀病害分布图 。成都博物馆供图
作为李冰所作的“镇水神兽” , 石犀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以及消灾祛难的祈求 。李冰所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遗泽“天府之国” , 是中国古代一次集大成的水利工程创举 。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与之相关的渠系水网 , 构建起集防洪、灌溉、交通、水运于一体的平原水系 , 成为成都平原从洪水泛滥迈向“天府之国”的基石 。石犀作为这一重大创举的象征 , 蕴含了古代成都平原文化融合与演进、生产技术发展等重要内容 。
中新社采访人员:石犀身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黄晓枫:2012年“镇水神兽”石犀重见天日后 , 学者一直对其进行研究 , 解答了不少问题 。但石犀身上还藏有不少未解之谜 。比如 , 《华阳国志》记载了“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 因此可能还有四头石犀埋藏在成都不同地点 , 但能否“重见天日” , 取决于这些文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 能否完全或部分地保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