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奇的建筑圆明园:是法国人眼中的天上人间

一百五十五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惊天浩劫 。一代名园圆明园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曲无尽的悲歌,而对世界文明来讲无疑更是一大损失 。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即绮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十六万平方米,是清朝皇家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一百五十余年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万园之园” 。
这座“万园之园”继承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真可谓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天上人间 。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玲珑精致的楼阁亭台;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还包括由外国传教士参与修建的欧式园林建筑群西洋楼 。
曾经亲眼见过这座雍容华贵的园林的欧洲人,则将其誉为“万园之园”,称“园中富丽辉煌的景象,难以描摹,也非欧洲人所能想象” 。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18日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毁掠与侵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既是一段能够触摸的痛苦记忆,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每一个面对残垣断壁凭吊的人,都会有个疑问萦绕于心:这个至今仍令人震撼的园林,到底昔日拥有怎样旖旎的风光、无比的辉煌和惊人的美丽?近日,一位法国人在当时撰写的近万字的圆明园游记悄然面世,为人们掀开了这幅历史画卷的一角 。不久前,文物收藏家王金昌获藏一本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版《环游世界》,其中一篇文章《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引起他的关注 。
文章写于1862年,图文并茂 。经过研究,王金昌发现,作者M.G.保蒂埃是法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出版的诸多有关汉文化的书籍在汉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
这位法国人的这篇游记虽然发表于1862年,但他对辉煌鼎盛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有详细记载 。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火烧之后,保蒂埃特地重返故地,面对凋零残景驻足良久,痛心疾首,悲愤难平 。回到法国后,他翻阅收藏的刻印于乾隆年代的精美铜版画,回忆并写下了上述圆明园游记 。
据有关媒体报道,圆明园美不胜收的建筑和风景当时在全世界十分罕见,这让保蒂埃这位熟悉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样人类建筑精华的法国人,也不断地发出由衷的惊叹 。他如此赞美:“所有的山和丘陵都覆盖着树木花草,这在这里很常见 。这是地球上真正的宫殿 。”
应该如何向世人描述圆明园的天上人间呢?保蒂埃不禁感到笔力不逮:“宫殿里有上百间房子,房屋有四个面,每一面都非常漂亮,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房外的风景也很美 。”作为一个行家,他深深地被中国人精湛的园林营造技艺所折服:“每个山谷都有其独特的工艺价值 。之所以小,是因为考虑到整个园林的大小以及最合适的布局 。但它虽小,却比我们欧洲最大的奥热尔园林及其随从的所有园林还有价值 。”这篇游记对于圆明园的“大水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圆明园里有类似于在欧洲的一座城,乾隆皇帝将那里的风景和陈设都仿照凡尔赛宫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