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历史文化街区——仁寿门 云南保山历史文化之最

近日
隆阳区仁寿门街区
被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文物局
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
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
跟着文旅君一起了解仁寿门街区
感受历史长河中
隆阳珍贵的璀璨文化
仁寿门街区
仁寿门
“小南京——永昌府城”的延续
是隆阳区中心城市地带唯一一座
幸存下来、具有历史建筑风貌的
古城门洞遗址
永昌府城址
位于今保山城中上部太保山上下一带
建造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系南诏国国王皮逻阁所建
是云南省创建时代最早、
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之一
是历代永昌节度使和永昌府所在地
清乾隆时期永昌府城图
作为古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
和滇西一大边防重镇
永昌府城的形状式样、建设规模
均仿制古南京城建造
“七十二条街、八十二道巷”井然有序
还有八座古城门巍然屹立于各方
永昌府城曾历经战乱浩劫
仁寿门是原永昌府城8座城门中
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座残破城门
古代的仁寿门曾经是军事要冲和关隘
门洞敞亮,门楼高耸,显赫威严
如今能看见的城门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
重修永昌城时所建造的
仁寿门左边城门的门臼
城门洞内的裂缝
仁寿门通道两侧基础用条石砌筑
基础上面用长条形青砖券顶
纵深20.3米,券高3米,阔3.6米
由于年久失修
城门墙洞中已出现裂缝等
未修缮前的仁寿门
修缮过后的仁寿门
2005年仁寿门被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在该片区路边的墙上做了墙体文化
墙体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再现仁寿门及永昌古城的历史
并对造成仁寿门保存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永昌府城仁寿门记》全文:
仁者寿,寿者相 。君子行德,则民仁寿 。永昌府城始建于唐天宝二年,系南诏王皮逻阁所建,城池规模在滇时为翘楚 。初创时为土城,后因兵燹被毁 。明洪武十八年,永昌指挥使李观重筑城池,改土城为砖城,并在城西太保山建子城 。洪武二十八年,永昌指挥使胡渊为强城防,拆太保山子城,仿金陵包钟山模式,筑城墙纳太保山入城,整座城呈上圆下方之势 。城四周置升阳、镇南、龙泉、安定、永定、仁寿、通华、拱北八座城门,六开二闭 。城门上有楼高三丈余,城楼四角均建角楼,并有炮楼、钟楼及鼓楼各一座 。因城仿金陵而建,城内经纬分明,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之说,加之城内居民多经南京征发移民而来,故永昌城亦被誉为“小南京” 。明万历年间土酋反叛,永昌城池受损 。清康熙年三十九年、乾隆二十二年、道光四年曾数次重修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回汉互斗,兵燹频发,永昌城垣及街区横遭焚毁,颓圮无数,光绪年间再次重修 。滇西抗战时,日寇酿“保山五·四被炸”惨案,敌机狂轰滥炸,城池与百姓惨遭浩劫 。抗战胜利后,官民虽有修复古城之心,无奈国穷民贫,难以如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地方工商业发展迅猛,原城墙之内已难容纳与日俱增的城市人口,加之城池在新时期已无防御功能,甚至成为“破四旧”对象,故战后残存的城墙、城门先后被拆,砖石夯土被人取走,原城墙土地亦被用作城市建设 。至《文物保护法》出台时,曾经一度辉煌的永昌古城仅存仁寿门遗址 。为传承古城文脉,仁寿门先后被公布为区、市级文保单位 。盛世荣光,追思越千年,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虽仅存一角残痕旧迹,然有党委、政府塑滇西边境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重振永昌文化雄风之万众希冀必将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