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对天启帝的老师孙承宗的评价很高,说如果坚持使用孙承宗镇守辽东,则满清入不了关内,更不用说拿下江山了!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孙承宗任辽东经略时的成绩 。孙承宗之前任辽东经略的是熊廷弼、王在晋 。熊廷弼守辽,有大气魄、大战略 。他策划有一个“三方布置”的方案 。即:“增登莱、津门兵,而重兵屯山海关,待各镇兵马大集,登、莱策应齐备,然后三方大举进兵” 。所谓“三方”,分别是登莱、天津和山海关 。也就是说,熊廷弼准备弃守关外,将重兵屯在登莱、天津和山海关三个方位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易守难攻,将关外的军队拉回来集结关上,既可以寻找战机,从正面出击后金,同时也可机动灵活地策应和支援昌、蓟、宣、大各要塞 。
而在登莱、天津屯驻军队,不仅可以严防来自海路的进攻,更是可以随时通过水军袭击后金后方的奇兵,以配合山海关正兵的进攻 。由此可见,熊廷弼的总体思路还是先守后攻,守,在明朝连丢失地、士气不振的情况下,以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沿线为防守中心;攻,等兵马、器械、粮草集结配备完毕,寻找到后金的破绽所在,情况也摸的清楚了,就以山海关大军为正兵,堂堂皇皇杀出关外,吸引后金主力,而登莱大发舟师直奔敌人的后方,攻其必救,动摇其根本 。前后夹击、内外开花,后金必败无疑 。可以说,登莱、天津与山海关的三方结合,“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李卫公问对》),表面上平淡无奇,实则为一招毙命的凌厉杀招 。
能制定“三方布置”者,非有以天下为棋的气魄和胸襟而不能为 。要知道,把军队收缩入山海关,在许多人的眼里,那就等于是把山海关外三四百里土地拱手让人 。但如果从战略家的眼光来看,放弃这些地盘,既可以避免兵力分布过散、缩短后勤补给线、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可以在攻守中反客为主,取得主动放弃的地位 。古之善战者,从不囿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是也 。可是燕雀不会理解大鹏的志向,目光短浅者不能洞察高瞻远瞩者的思想 。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没能实施,他本人也被构陷入狱 。王在晋的基本方略在于务实 。他没有放弃关外土地,却重在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强度 。
他在不增加军队、清汰老弱、精兵简政、裁减闲杂的官员的基础上,筑八里铺重城将山海关变成雄关天险,并以蓟镇原有中、东两协作为山海关的后盾,再抚赏、拉拢漠南蒙古诸部,使其甘为大明王朝所驱使,在关外设帐,从侧翼给后金以有力牵制,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来暂时稳住辽东的局面,一方面使朝廷财政得以休养生息,另外也为积蓄力量大举进攻提供可能 。
其实,这也是熊廷弼“三方布置”方略中最重点的部分 。当然,王在晋也并没有真正悟透熊廷弼“三方布置”方略的内容,他之所以这样策划,是跟他先前担任“总理户、兵、工三部侍郎”调拨辽东军需有关的 。在当时,他就深感辽东的用度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在他看来,大明王朝在财政上赤字才是真正关乎国家存亡的大问题,经济的窘迫对国家的危害远胜于任何边患与内乱 。出任辽东经略,他就对天启帝说:“年来辽左兴供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当量力而进,不至束手无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 。”(语见《三朝辽事实录》卷八)
因而,他一门心思想减少辽东的支出,使之不至于成为危害国家的“尾大不掉之患” 。到了孙承宗出任辽东经略,一切都变了 。孙承宗废除了八里铺修筑重城的工程,出关二百里,兴建宁远城,另外还准备在宁远城之前修一道边墙,大力扩军,大量造办军械、甲仗,并且广泛提拔干部、增设衙署 。王在晋离职之前,已经和漠南蒙古诸部谈得八九不离十了,甚至已经把他们的军队调过来做了许多战略上的安置 。孙承宗却对王在晋费尽心机所招来的蒙古人不分青红皂白,全一古脑赶走了 。
- 孔明定计捉张任是怎么回事张任是怎么死的
- 褒姒与周幽王是什么关系?褒姒最后是怎么死的
- 解密:古代年轻寡妇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 buuctf 黑客帝国 解析
- 大唐宰相狄仁杰到底是怎么死的?被仇人杀死的吗
-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汉武帝刘彻的?
- 玻利瓦尔是怎样的人玻利瓦尔被人们誉为什么
- 耿弇与耿纯的关系是怎样的耿弇是如何屠城的
- 明朝火器专家曾铣:曾经发明"曾"式地雷
- 和老爹站在对立面公子扶苏是现实版祁王萧景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