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代名臣寇准如何将萧太后收拾得服服帖帖

宋无良将,却是良相辈出,寇准即其一 。寇准能奠定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仅凭一件事就足够了 。景德元年九月,大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史称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辽军攻打威虏军、顺安军、北平寨、保州等城池均告失利,死伤数万 。于是改变策略,绕道迂回,直驱大宋都城开封 。大宋自雍熙北伐失利以来,便患上了“恐辽症”,君臣不敢轻言边事 。此次辽军起倾国之师气势汹汹而来,宋真宗赵恒一下子没了主意 。
当时,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私下建议真宗移驻金陵(请幸金陵);签署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院副使)陈尧叟是蜀人,建议真宗迁往成都;第一宰相毕世安是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的老部下,人很正直但是没主见 。真宗当廷征求第二宰相寇准的意见 。寇准心知王钦若、陈尧叟在搞鬼,故意装作不知,言道:“谁为陛下出此下策?其罪当斩!如今天子神武,将帅协和,如果御驾亲征,敌军自当退去 。不然,则出奇兵打乱其部署,坚守城池使敌疲惫 。如此以逸待劳,我军稳操胜券 。如果逃往江南、蜀地,必定导致人心涣散 。敌军乘势而入,大宋朝天下难保!”在寇准的劝说下,真宗打消了南逃的想法 。
澶渊之战,宋真宗将宋军指挥权完全交予寇准,给予他充分信任 。寇准镇定自若,运筹指挥,屡败辽军,迫使萧太后遣使求和 。《澶渊之盟》以“岁币”买和平,自古以来为士大夫所诟病 。但是不可否认,盟约以后,大宋朝赢得了长期的和平时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如果按照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的意见,宋朝至少将丧失黄河以北的土地,南渡偏安将提早120多年 。从这个角度讲,寇准不愧为大宋朝的社稷之臣,功在千秋,利在百姓 。但是这个难得的社稷之臣,竟然因个人性格的缺憾,屡遭贬斥,最终潦倒客死他乡 。那么智勇双全的寇老西儿究竟有什么性格缺憾呢?
其一、恃才傲物,四面树敌 。寇准以才智过人而出名,《宋史.寇准传》记载,“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受到皇帝赏识,可谓少年得志 。年轻的寇准仕途一帆风顺,由地方官一路升至京官,先后从事过谏官、史官、财政等方面的工作,端拱二年二十八岁时,已经做到了枢密直学士(从三品,相当与现代的副部级官员)的高官 。淳化五年九月,宋太宗任命寇准为参知政事(从一品,副宰相),此时他仅仅三十三岁 。
【揭秘:宋代名臣寇准如何将萧太后收拾得服服帖帖】正是因为才高,办事能力超强,养成了寇准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性格 。他为人处事率性、轻狂,好争一时之短长,往往因此四面树敌 。至道二年九月,宋太宗在南郊祭祀天地 。按例,参与的官员都应该进秩晋级 。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处事不公,将自己的亲信故旧优先安排在中书省和御史台等要害部门 。而对自己不喜欢、不了解的官员,则退序安排晋级(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引起虞部员外郎冯拯、广东转运使康戬等人的不满 。二人先后向宋太宗控告寇准擅权、用人不公,并牵连到执政大臣吕端、张洎、李昌龄等人 。吕端时为宰相,与寇准私交甚厚,宋太宗责问吕端,吕端回答:“寇准性格刚强任性,我们不愿与他争执,恐伤国体,”一再谢罪 。而寇准则不思己过,对太宗喋喋不休,一味地为自己辩解 。宋太宗很不高兴,言道:“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一怒将其降为给事中(正五品,连降七级),出知邓州 。寇准为了几个人的利益,得罪了一大批文武大臣 。这是寇准第一次被贬外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