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探秘:高俅飞黄腾达并非是接苏轼之力?( 二 )


其实,像高俅这号人,干好事,未必能干好;干坏事,却绝对能将坏事干尽 。他上任伊始,既不整顿军纪,也没检阅兵马,第一件事,就是把跟他有过节的王进修理了一顿 。没过几年,又因为干儿子高衙内青春躁动,看上了林冲的老婆,就机关算尽,硬是把这个一贯忍气吞声的老实人给逼反了 。后来还把杨志弄得流落街头,无处容身 。梁山水泊之所以能聚起这么一批虎狼之徒,高太尉实有不可磨灭之功 。
有人认为,高俅是因为苏轼推荐之力与踢得一脚好球而步入官场,从而飞黄腾达,成为皇帝宠臣的,其实,这未免小看了高俅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曾经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金圣叹不愧是才子,这一番话,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高俅跃入大宋官场、成为皇帝宠臣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苏轼推荐之力,也并非他踢得一脚好球,而是,大宋王朝在官员选拔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所致 。
大宋王朝在官员选拔制度上采用“扬文抑武”的政策,不过这是针对权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禄和品级实际并不低 。但既然文臣的地位占先,对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 。有宋一朝,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对于像高俅这般的闲杂人等,要想要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 。而武臣体系相对望低权小但用人的资格方面比较低,升迁的伸缩性也大 。对于高俅这类人物来说,显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径 。
不过,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就不得为中书门下、枢密院等两府、三司的长官 。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并把他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贴身宠臣,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先让高俅下放到军营,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 。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 。时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
崇宁三年,即公元1104年,刘仲武便在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人复降 。有大观二年,即1108年,童贯及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 。宋徽宗对此十分高兴,亲自接见了刘仲武,颇为恩宠,并悉命仲武的九子为官 。在宋徽宗的心目中,这是一次很大的胜利,而且是高俅也参与了其役 。《挥麈后录》中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
不难看出,高俅升迁的资本,无疑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而刘仲武深知宋徽宗将高俅托给自己的目的,也有可能扩大高俅的功劳,做个顺水人情 。这从高俅以后与刘仲武家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 。刘仲武在政和五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 。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錡担任大将,以致后来刘錡成为抗金名将 。
当然说起高俅最大的功劳恐怕是充分利用了“以贼破贼”的驱虎吞狼之计,既按宋徽宗的意思招安宋江等梁山好汉,并利用他们剿灭了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三股农民起义力量 。
在这些“以贼破贼”的剿灭战中,尤其是对方腊一战,两虎相争,一死一伤,从此天下太平!高俅不费大宋朝的一兵一卒,就帮宋徽宗稳固了万里锦绣江山 。其功劳不可谓不大!其成就不可谓不辉煌!其人生不可谓不优秀!
【水浒探秘:高俅飞黄腾达并非是接苏轼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