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修《四库全书》玩阴招:篡改古书内容搞乱格式

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 。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 。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道颇严 。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还学会了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无所不有,总之,他不是一个“乖孩子” 。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 。但吴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该校停办,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 。从此,他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胡适此时正是该校校长 。
进入中国公学,吴晗即成为胡适门生,不久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深得胡适赞赏 。1930年3月19日,吴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 。”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 。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 。吴晗再度为此写信讨教胡适,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 。从此,吴晗成为胡适的“弟子” 。
吴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 。随后他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但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 。吴晗遂成为“清华人”,与北大失之交臂 。
吴晗进入清华时,家道基本败落 。胡适对这位弟子真是青睐有加,他在吴晗录取后没几天,即给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信:“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 。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 。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 。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此外,还大力介绍了吴晗的学术水准 。
吴晗作为清华学子,全面师法的却是胡适这位北大先生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给吴晗的信件中,对这位弟子进行了多方面指导:“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 。”吴晗表示:“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 。”可见胡适对他影响之深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着动荡中的平安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群情激奋 。吴晗显然是一位爱国者,他积极支持同学们的请愿活动,自己却未厕身其间,但他毕竟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在1932年1月30日给胡适的信中指责当局:“翻开任何国任何朝代的历史来看,找不出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政府 。”并在信中希望“先生也同样地予以解决的方法并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
胡适没有回答 。他于1932年6月27日发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继续倡导“科学救国”的理念,但胡适在“药方”中同时要求学生们“总得有一点信心” 。
因着胡适的关照,吴晗在清华兼职工读,待遇颇为优厚,足够满足求学之需 。吴晗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照上题写着胡适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 。”
吴晗真是做史学的料,聪慧勤奋,再加恩师教诲,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胡惟庸党案考》、《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当有见地、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 。1934年吴晗毕业留校任教,开设明史和明代社会等课目,影响直追陈寅恪、张荫麟这些史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