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女皇武则天:用属于女人的武器改变命运

武则天是文水人 , 但作为利州都督的女儿、大唐帝国的皇后和武周王朝的皇帝 , 她一辈子只回过两次文水 , 一次是12岁的时候回乡葬父 , 一次是37岁 , 身为皇后以后;一次满怀着巨大的悲痛 , 一次显露着衣锦荣归的煊赫 。一千多年过去了 , 悲痛与煊赫都化为云烟 , 飘散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 留在人们记忆中的 , 就只有一个符号: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
武则天在半个多世纪里 , 是大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 她的功与过被人评说的已经很多 , 我所注意到的是:14岁的时候 , 武则天被李世民赐名“媚” , 67岁的时候 , 她为自己命名“曌”(武则天自己所造 , 音照) , 在更往后的史书里 , 又以她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后”来指代她 , 于是 , 从女人武媚到皇帝武 , 乃至到历史人物武则天 , 这其中的转变耐人寻味 。
网络配图
则天庙正殿门口的对联 , 是武则天一生最好的概括
与后世所谓正统史家们的看法不同 , 至少在唐代 , 武则天的名声还不算太坏———毕竟她以后的唐朝皇帝们 , 都是她的子孙 , 为尊者讳还是要讲的———所以 , 在她的故里 , 据传很早就有了一座纪念她的庙 , 而历代多有重修 , 即便是宋以后 , 对武则天开始贬斥 , 也仅仅是改名而已 , 庙宇还是保存下来的 。
则天庙不大 , 很整洁 。穿过则天塑像后那个上写“则天圣母庙”的门洞 , 才算真正走进了则天庙 。门洞不长 , 可也有十米的样子 , 门洞幽暗阴冷 , 走出去的时候 , 会觉得阳光有点刺眼 , 眼神闪烁间 , 一座大殿就跃入视线 。据说这是金代的建筑 , 历代重修都不改原貌 , 翼展平缓阔大 , 气势雄浑 , 是唐代建筑的风格 。
建筑都有自己的个性 , 这样的气派使得人不禁凝神静气 , 有点不敢走进去瞻仰她的真容 , 还是先去碑廊或配殿里调整自己不恭的心态罢 。碑廊里竖着好几通碑 , 好久不曾清洗 , 蒙着厚厚的尘土 , 隐约知道那是历代的重修记录 。武则天虽被后世的史家贬斥 , 但在她的故乡 , 即使从保存当地文化遗存的角度出发 , 她的庙宇也理应该有如此待遇 , 而现在作为生平陈列馆的配殿里 , 用蜡像彩塑着她的故事 。回文水葬父省亲 , 自然有相应的塑像———对于本地的著名人物 , 定然要不遗余力地与之相联系 , 这是我们的习惯 。
网络配图
慢慢踱到正殿 , 大门两侧的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唐诗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 说杨贵妃艳压后宫 , 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描写四方朝贡的帝王气象 。上联春色旖旎 , 下联庄重威严 , 上联说女人武媚 , 下联说皇帝武 , 浑然天成又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武则天两段人生 , 真正是大手笔 。然而 , 若联想到武则天从唐太宗才人到唐高宗皇后 , 从大唐的受宠妃嫔到大周的开国君主 , 这看似平静的叙述下 , 有多少宫闱间的枯骨冤魂 , 有多少朝堂上的血雨腥风 , 这副对联是褒是贬 , 还真是费人思量 。想着这些 , 出来重新看武则天的塑像 , 突然就多了些复杂的感受 。塑像上的武则天 , 神情平静、面貌端庄 , 目光柔和 , 有着母仪天下的气象 。我想 , 这应该还是她身为皇后回故乡省亲时留在文水人心中的形象 。她故乡的人仍然用女装形象来装扮她 , 这也许是表示 , 他们并不看重所谓“女皇”或者“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的身份 , 她只是文水这块土地孕育的一个女儿 。她 , 不管怎么说 , 是个女人 , 美丽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