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 。“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 。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 。在张之洞的赞助下,凭借着种种学缘、地缘、人缘的接近,逐渐形成一个以“清流”人物为核心的学人圈子,在近代中国思想嬗变和学术传承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是从张之洞开始,依次考察刘坤一、袁世凯、端方等清末督抚的文教施设,探索“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 。
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在众多晚清督抚当中,张之洞的幕府能够独树一帜,吸引大量学人 。这跟他早年参与“清流”的经历,也就是李鸿章所谓“书生习气”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 。
张之洞功名早达:十六岁高中顺天乡试解元,二十七岁时会试中式,殿试被点为探花,随后进入翰林院 。在此前后,他结识了翁同龢、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等活跃于京城的学者型官僚,成为这一时期京城士大夫交游的重要组织者 。同、光之交的京师学人交往,不仅孕育了金石考古的专门之学,更从学人之间频繁的诗酒交游当中,滋长出一股清议的意气 。光绪初年,随着中俄伊犁之争、中日琉球之争、中法越南之争等边疆或藩属问题的激化,外交局面再次严峻 。张之洞呼吸领会到这种风气变化,及时从金石考订圈子淡出身影,加入当时翰林院中热衷于言事的“清流”行列 。
【张之洞从翰林清流蜕变成封疆重臣调和新旧势力】所谓“清流”,是古已有之的对清议集团的称呼,以朝臣的犯颜直谏为标志,同时包涵了东汉党锢、宋代太学生、明末东林党等泛化的士大夫言论势力 。
晚清“清流”区别于前代清议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主体并非负有言责的谏官,而是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翰林院的“讲官” 。他们平日沉溺于诗酒唱酬、金石考据、校勘收藏,一旦有事,就联翩上疏,鞭挞权贵,弹劾督抚,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 。与以往近代史教科书塑造的“顽固派”印象不同,这些翰林院出身的清议分子由于品级较高,大多视野开阔,究心时务,既有与督抚进行交涉的资格,又具备相关学养和人脉 。他们自负才情学问,对西方的政治、外交、学术大都有兴趣,喜欢纵横捭阖地漫谈国际形势,甚至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座上宾 。
1884年中法战争成为“清流”命运的转折点 。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等清流人物纷纷被外派会办防务,却因战事不利而沦为举国非笑的对象 。甲申以后,“清流”势力几乎全军覆没 。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张之洞 。此前他被外放为山西巡抚,战争期间又临危受命,署理两广总督,实际上已从翰林清流摇身一变而为封疆重臣 。
“清流”经历对于外任督抚的张之洞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段年少轻狂的往事 。作为清流仅存的硕果,张之洞在他的幕府和属下的书院书局中安置了许多清流人物,如梁鼎芬、吴兆泰、缪荃孙、沈曾植、郑孝胥、陈庆年、陈衍等,多为当年翰林院清议分子的后辈或门生 。当时京城里流传的话头是:“有好主人在,不患无书院坐 。”即便在朝中得罪了人,也还有张之洞这样的“好主人”,为清流士大夫提供出路 。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
- 皇帝也有私房钱?小金库里的钱从哪里来呢?
- 吕布与貂蝉的关系是什么吕布死后貂蝉何去何从?
- 梁红玉是巾帼英雄为何能从妓女做到女将军?
- 晚清皇帝是怎么进膳的?排场大但是不好吃,怪不得清朝要完
- 惊世骇俗!前燕皇子慕容冲从一个男妓做到皇帝?
- 许蕾姆苏丹是如何从女奴身份变为一国皇后的?
- 沙发要靠墙吗,从风水角度来讲沙发为什么要靠墙
- 从此一战中可以看出曹丕军事才干不及其父!
- 诸葛亮为何让阿斗娶张飞的女儿而不是关羽的
- 学士学位对职业从业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