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何建在清东陵之外?

在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后服侍过三代君王,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她就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 。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清世祖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 。她一生德高望重,但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什么孤零零地修建在清东陵大红门风水墙之外呢?人们不禁会联想野史中所载之事,即她下嫁多尔衮的故事 。那么她是否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呢?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里,我们见证了孝庄与多尔衮真挚的爱情;在《格格出嫁》里,孝庄下嫁给多尔衮 。看来,民间一直盛行孝庄下嫁给多尔衮的说法 。其实,在学术界,这种说法也流传甚广 。不然,为什么顺治帝会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同时,根据满族风俗和当时南明遗臣张煌言《建夷宫词》的记叙,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确实有很大可能 。

但是反对者也有其依据 。第一,同样是从身份上考察,如果孝庄真的下嫁给多尔衮,那么她就是王妃了,为什么别人还会称呼她为“皇太后”呢?第二,张煌言作为南明遗臣极有可能是在中伤清朝君王,《建夷宫词》属于诗词类的文学作品,这不能直接作为历史证据 。第三,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记录了清朝的许多事情,对于太后下嫁这一大事,不可能没有记载 。第四,在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皇帝就因为有人告发多尔衮曾密谋篡位而削去其爵位 。如果孝庄真的曾下嫁于他,她怎么会同意顺治的做法 。从这四点来看,太后下嫁一事纯属野史传言 。

对于为什么孝庄死后葬在东陵风水墙外,野史认为这是在罚其为子孙后代看门,因为他们认为清廷是不齿于其不守妇道行为的 。野史只能是野史,是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它并没有依据,只是人们主观想象而成 。
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历史时期 。她全力辅佐太宗皇太极,抚育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两代幼主,呕心沥血;她拒绝垂帘听政,控制朝政;她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特殊地位,对协调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的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巩固统一、开创后世的康乾盛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功在清朝,所以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

那究竟为什么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呢?其实,这完全是孝庄文皇后自己的意思,从她的遗训里就可以知道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时,面谕康熙帝:“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全域,未免劳民动众 。究非合葬之义 。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膺,我心无憾矣 。”康熙帝十分孝顺自己的祖母,在遵照她意思的情况下,特将慈宁宫东边刚建成不久的5间寝宫拆运至清东陵,改建为“暂安奉殿”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孝庄文皇后梓宫由北京朝阳门外殡宫移至清东陵暂安奉殿 。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才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将停放36年之久的孝庄文皇后梓宫安葬进地宫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虽与沈阳的昭陵有千里之遥,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却成一个体系,其陵名就足以为证 。还有大红门作为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 。而在清代,无论皇帝,还是王公大臣谒陵,都先从辈分最高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 。孝庄文皇后是整个清东陵内所葬人物中辈分最高的,将其陵寝建在大红门外,为谒陵提供了极大方便,避免绕道往返之劳 。
【揭秘: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何建在清东陵之外?】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 。把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处于尊贵之位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景仰之意 。另外,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 。因此,昭西陵之所以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一是遵照了孝庄文皇后的遗愿,不使其远离亲手抚育的子孙两代皇帝;二是表明昭西陵与东去千里的昭陵同属一个体系,建在陵区外以示与清东陵有所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