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 二 )


不过,仔细检索史实,我们似乎又觉得孙登之早死,对他个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幸事 。因为有迹象表明,孙登死前,其继嗣地位已不太稳固 。《三国志》本传注引《吴书》载:“弟和有宠于权,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 。”《孙和传》则载和“少以母王氏有宠见爱”,注引《吴书》则说:“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 。”权之爱和显然有过于登,故登死前上疏便明确表示:“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3]初见这几条记载着实令人惊讶:如果孙登不死,他很有可能被废黜 。难怪叶适不无忧虑地说:“孙权暮年,骄惰猜险,祸成骨肉,登亦幸早死,未知父子之爱竟能始终否 。”[4]确实,如果不是感觉到了严重的危机,孙登是绝对不会“常有欲让之心”的 。这也就是说,孙权宠爱次子孙和,并有意以之代替孙登 。
何以如此?究其根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孙权“嫡庶不分,闺庭错乱” 。根据儒家“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原则,孙登虽为权长子,但仍有身份上的弱点 。据《三国志·孙登传》、《吴主徐夫人传》,登生母“庶贱”,由徐夫人母养之,后徐夫人以妒废处吴,“步夫人最有宠” 。故登将拜太子时,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问:“卿母安在?”登答“在吴 。”权默然 。孙权不立徐氏为后,这使孙登的地位始终不稳定 。故清人何焯就此指出“有防微之虑者,当在此时 。”[5]后孙权意以步夫人为后,“而群臣议在徐氏,权依违者十余年,然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称中宫 。”[6]这表明徐氏与步氏之间争后持续时间甚长、斗争甚为激烈 。支持徐氏者主要是儒学朝臣,他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维护太子登的合法继嗣地位 。而孙权则不重儒家礼法,意欲因爱立后 。汉魏之际礼教松弛,不少统治者都如此,其中最著名者当然是曹操父子,孙权也如此,正如何焯所说:“三国之君皆不知正家,纳再婚之女而反使聘嫡下之,此权晚年所以继嗣不定也 。”[7]在徐氏与步氏相争过程中,孙权尚有理性,没有演化成残酷的政治斗争 。但步氏无子,此后步氏逐渐失宠,王夫人取而代之,王氏有子孙和 。这样形成了步氏与王氏相争的局面 。随着孙权年龄的增长,理性日衰,终于在新一轮后宫斗争的刺激下,促成了统治集团内严重的政治斗争 。
二、“二宫构争”:太子和与鲁王霸之争
孙登既死,次子孙虑又早亡,故得宠的三子孙和在赤乌五年(242)便顺利地获得了太子位,并且完全合儒家长子继承的学说 。据《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孙权既宠爱孙和,也很注意对他的培养,令名儒阚泽“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注引《吴书》也载和“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 。”和立为太子后,以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名士为侍从 。从有关记载看,孙和具有良好的儒学修养,与儒学士大夫间的交往甚为融洽,因此,孙和是孙登之后最合适的继嗣人选,早年支持孙登的儒学士大夫便逐渐聚集到太子和周围 。
但是,仅仅八个月后,孙权便自己制造了新的继嗣斗争和危机 。赤乌五年八月,孙权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 。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于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 。”[8]又据《三国志·孙和传》注引《通语》:“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 。”这样,在孙权的支持下,鲁王霸地位上升,形成了夺嗣之势 。由于孙和、孙霸兄弟地位相当,于是朝臣也随之分化,形成了太子党与鲁王党两大阵营,相互倾轧 。经过大约七八年的残酷斗争,孙权隐约感觉到了统治的危机,他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 。一人立者,安有不乱?’于是有改嗣之规矣 。”[9]赤乌十三年(250),孙权废黜孙和,并赐鲁王霸死,改立少子孙亮为太子 。在此过程中,支持太子和的朝臣多受到谴责、流放甚至诛杀,鲁王霸集团中也有多人被杀,两党斗争终告一段落 。这次围绕太子和与鲁王霸争嗣所展开的斗争,其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相互残害之烈、危害之重,实在是历史上所少见 。孙权虽然暂时以断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宫之争”,但其遗患则难根除,太元元年(252)孙权病死,孙亮继帝位,然亮仅十岁,年幼无知,只能成为权臣操纵的傀儡,以致孙吴政权终于在日益恶化的政治斗争中不断陷于衰没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