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什么会抑郁,怎样判定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 二 )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 。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 。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 。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 。那你就会变好 。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 。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 。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 。这是愚蠢的做法 。可笑的是,世上的许多人恰恰喜欢这样做,还美其名说坚强,其实,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 。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 。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 。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 。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 。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 。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 。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 。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 。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 。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 。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 。完全是心理原因 。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 。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 。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 。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 。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 。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 。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 。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 。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 。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