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一书堪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何却被清朝禁掉了呢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 。
第二版在清初顺治年刊刻发行后,《天工开物》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为向国外出口的书籍之一 。康熙、雍正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的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大量转引《天工开物》各章的内容 。清代著名科学家吴其的著作《滇南矿厂图略》和《植物名实图考》、付野山房刊刻的兵书《祝融佐治真诠》、岑毓英主编的《云南通志·矿政》篇、卫杰的《蚕桑萃编》中多次引证《天工开物》 。同治九年,刘岳云发表的《格物中法》一书中,几乎把《天工开物》所有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再加以分类,写出按语,作出补充说明和注释 。
影响世界
《天工开物》中的内容首先在17世纪开始逐渐传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本草学家见原益轩(1630―1714)在《花谱》和公元1704年成书的《菜谱》二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是日本提到《天工开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公元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发行了刻本《天工开物》,这是《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 。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 。
《天工开物》18世纪传到朝鲜国后,受到李朝后期知识界尤其实学派学者的重视,1783年,朝鲜李朝(1892―1910)作家和思想家朴趾源(1737―1805)完成的游记《热河日记》中向朝鲜读者推荐了《天工开物》 。朝鲜进士出身的内阁重臣徐有榘,晚年执笔的113卷本巨著《林园经济十六志》和李圭景(号五洲)《五洲书种博物考辨》(1834)、《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约1857)等重要科技作品中都多次引用《天工开物》 。
18-20世纪《天工开物》在一些欧美国家传播,在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 。其中巴黎皇家文库(今国家图书馆前身)在18世纪入藏明版《天工开物》 。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丹青》章论银朱部分译成法文,是此书译成西文之始 。1832年转译成英文,刊于印度《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 。1833年他将此书制墨及铜合金部分译文发表于法国权威刊物《化学年鉴》及《科学院院报》,后又译成英文和德文 。
1837年儒莲受工部和农商部大臣之命,将《天工开物》养蚕部分及《授时通考·蚕桑门》(1742)译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厂出版官刊本,法文译本取汉名为《桑蚕辑要》 。当时欧洲蚕桑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导致生丝大量减产 。《天工开物》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丝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 。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 。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 。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
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 。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 。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 。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