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因何说诸葛亮用人失察才断送蜀汉江山?( 二 )


姜维的新战法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有很多硬伤,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他的战略构想似乎和当年那位只善纸上谈兵的赵括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看似完美实则先天不足的新军事思想,主要是由蜀国与魏国之间那巨大的实力差距所决定的,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彼时,来自中原的魏军以骑兵为主,而来自西蜀的汉军以步兵为主,论机动能力,步卒哪有骑兵效率高?即便魏军因粮草不济准备大举后撤,靠双腿行进的蜀军哪里追得上来去如风的魏军精骑?军力、装备、速度皆不如敌人,对北撤魏军实施合围、聚歼的战略构想不过是姜维一厢情愿的空想 。
先诱敌深入,再聚而歼之的想法本身没问题,这也是历代兵家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但彼时的蜀汉相较于强大的曹魏,此举无异于“以兔搏鹰”,基本毫无胜算 。姜维没有算到的是,假如撤掉外围守兵,把曹军放进来,蜀军回撤至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据守,此举看似合理,实则等同玩火,没有了战略纵深,实力不济的蜀军就会“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假如汉、乐二城被魏军攻陷,整个防线就会被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蜀军屏障一失,无险可守,汉中一带一马平川,接下来的糟糕情形就不难想象了 。
想当年,刘璋再三邀请刘备入川,就是因为盘踞汉中的张鲁发兵侵入西川,西川已经危若累卵 。得汉中者得西川!对于蜀国来说,汉中的战略地位之重可想而知 。
【解密:因何说诸葛亮用人失察才断送蜀汉江山?】之后发生的事情,证实了因姜维的战略误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蜀军的前沿守军尽数撤防汉、乐二城,魏军蜂拥而至,汉、乐二城很快被攻陷,汉中岌岌可危 。
古文献记载,蜀军按姜维的部署,全数回防汉、乐二城 。蜀将王含和蒋斌各率五千人马分守二城 。魏军大将钟会命荀恺、李辅各领一万人马,分别将二城围得水泄不通 。钟会则率魏军主力,绕汉、乐二城而过,径直往西直奔阳安而去 。
在深谋远虑的钟会眼里,汉、乐二城再固若金汤,一旦被围,也不过是两座难有作为的孤城而已 。大军绕过这两个孤立的据点直取汉中,姜维绞尽脑汁布下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汉中则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到手了 。
汉、乐二城被荀恺、李辅部魏军攻陷,钟会则亲率主力打下阳安,从容屯驻于剑阁,等于一把扼住了西川咽喉 。魏军另一位主将邓艾得知剑阁已经被己方攻占,于是放心大胆地寻找入川捷径,演绎了一出军事史上以出其不意而著称的精彩战例——偷袭阴平 。假如汉中不沦陷,则易守难攻的剑阁雄关就是一道鸟飞不过的天险,那么邓艾绝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偷袭阴平,直取西川,蜀国凭借秦岭、巴山这两道天然战略屏障,也不会如此迅速地走向毁灭的深渊 。
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诸葛亮生前定下的伐魏战略,虽不一定能大获全胜,但却可以最大程度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为蜀国争取更大的战略伸缩空间 。谁料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姜维在魏军大举来犯、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竟然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势,让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轻取汉中,然后偷渡阴平,窥视成都 。以雄才大略著称的“陇西奇才”的姜维,竟然出此下策,确实让人费解 。姜维为何全盘否定恩师诸葛亮制定的对魏战略,他怎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擅改前辈早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方针、理念,让钟会、邓艾轻易得手呢?有人说姜维长期统兵在外,采取“敛兵聚谷”的策略,实则是为了率军远出,借此躲避后主刘禅的猜忌 。也有人说姜维本就是魏人,当初因迫不得已而降蜀,其内心不会真的为蜀效死力 。更有人说他后来降魏并非诈降,而是真降,事实果真如此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做讨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