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哪怕倒贴银子!他去世后妓女们集资葬了他!

柳永,一个不得志的才子 。没能早早考到功名,后来勉强中了进士也还是不得志 。但这,却成就了他的另一份功业:行吟词人、民间歌手 。在官场上没他的位置,在市井中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
一、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北宋的前期,人民是较为安居乐业的,北宋的娱乐业也格外发达 。看看皇帝,开国的马上皇帝除外,剩下哪个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更有那徽宗的画,仁宗的词,作为专业的画家词人都够格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歌舞升平也就不奇怪了 。
柳永,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写词的,而且,一写成名,一写而不可收,一写而受到广泛欢迎,本想业余,却成了专业写手 。
柳永,作为一个文人,一个读了不少诗书的才子,当然也是想走科考之路做官的 。可是,却总也考不到功名,无奈苦闷之下,也就只好到娱乐城(瓦肆勾栏)中去寻求慰藉,寻求精神的解脱 。却不想,鱼儿刚好入了大海,他的才学,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
【柳永-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哪怕倒贴银子!他去世后妓女们集资葬了他!】 由于柳永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又由于他处于城中久了,与歌妓玩出了感情,也是真心的喜爱同情理解这些歌妓,所以歌词既美,又能符合歌者之心,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在弟兄中排行老七,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也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也就有这样的歌谣在歌妓中广为传唱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两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
甚至在柳永死时,没钱下葬,还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 。此后,每逢清明时节,都有歌妓舞妓自带美酒佳肴来到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慢慢的就成了一种风气,叫“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 。如果到城外踏青,必须先“上风流冢”,否则,就是不懂规矩会被人看不起 。直到北宋灭亡,高宗南渡,这种风俗才中断 。
所谓人生在世,天地公心 。人各有志,各展其才,不管才大才小,只要才能得用,就不枉活一生 。只要专心、尽心,能对人有益,也就不算虚度生命了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但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
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正史中没有记载 。他的生平事迹,散见于野史笔记,大约在公元1017年,开始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中 。在这期间,他四处游山玩水,闲逛之余,就是写词 。其中有一首是《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哲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御相 。烟花巷隋,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总偎红翠,风流事,平生杨 。青春都一怕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传递的意思就是:虽然没有考上功名,但只要有才,就是一个没有官服的卿相 。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 。既表现了一种蔑视王侯、轻视浮名的气度,也是对科举不中的一点牢骚 。却不想,为这词,却又把功名耽误 。
柳永做词,已是名头很响了 。不仅市井中传唱,皇宫之中,有时也免不了要唱唱曲的 。这首发牢骚的闲词,竟然传到了宫里,仁宗皇帝看了之后,自然是不高兴的:这是什么腔调,考不取功名就发牢骚,好像我大宋朝不能识才 。虽然这时还没有文字狱,不会治他的不敬之罪,但好印象肯定是没留下 。所以,当柳永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三次考试,需要皇帝圈点放榜时,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不由就想到了那个牢骚,“浅斟低唱即好,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吧 。”又把他给勾掉了 。到这种程度,柳永也就只能是认了,干脆做了一个如算命先生般随手而拿的幌子,上书:“奉旨填词柳三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