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用诚信取天下的两大秘笈:从未违背过诺言

当今世界 , 诚信两个字在一些人眼中越来越不值钱了 , 为了眼前一些小利 , 可以放弃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 背弃自己的承诺 。但是诚信 , 很多时候都是无价之宝 , 它不仅能为我们赢来事业、金钱 , 甚至在历史上我们所熟之的那个曾经一无所有的刘备 , 他却用诚信二字赢得了自己的天下——
在汉末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 , 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 , 用“奸雄”二字概括是很不确切的 , 问题主要是他的个人品格存在严重缺陷 , 如屠徐州、坑降卒 , 残杀生灵无数 , 为人又诡谲多诈 , 崇尚独夫哲学 , 误杀吕伯奢全家而宣称“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这在哪个时代都是站不住脚、会受到谴责的 。孙权在个人品格上的毛病 , 主要是生性多疑 , 乱加猜忌 , 杀戳了不少无辜臣下 , 晚年更甚 , 使得朝臣人人自危 。而刘备 , 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 , 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 , 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 在个人品格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闪失 。这是刘备在品格上不同于曹操、孙权之处 , 也是他大半生颠沛流离最终能成就鼎峙之业的重要内因 。
翻阅三国史书 , 综观角逐群雄 , 可以说没有那个争霸图王者的政治思想品格能跟刘备相比 。刘备是汉末三国时代最孚众望、最得人心的争雄者 , 也是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三国政治家 。当然 , 我们这里所说的刘备 , 是历史上的那个刘备 , 而不是《三国演义》小说、影视剧中的刘备 。小说和银屏上的刘备 , 很多方面非其真貌 , 它们都没有把刘备的作为和品格艺术地反映出来 , 反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歪曲史实、虚假不实的误导作用 。所以 , 我们更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刘备 。
乱世之年得民心
颠沛流离受尊敬
【刘备用诚信取天下的两大秘笈:从未违背过诺言】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 刘备字玄德 , 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 系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胜在汉武帝时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 , 后在宗庙祭祀中因献助祭金不合规格 , 触犯律令 , 被削去爵位 , 于是世代就在涿县安家 。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在州郡做过官 , 但到刘备的时候已家业衰落 , 成为底层百姓 。这很可能是刘备父亲早逝的缘故 。
汉末由于国家大动乱 , 百姓受尽战乱之苦 , 田园荒芜 , 衣食无着 。刘备当平原相时 , 将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 , 以度饥荒 , 自己在府里跟“士之以下者”即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 , 无所挑扌柬 , 所以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 , 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 。当时有个叫刘平的富室一向看不起刘备 , 不甘心受刘备管治 , 买通了一个剌客去行刺 , 刘备不知内情 , 热情款待 , 剌客受到感动 , 不忍下手 , 于是将来意告诉刘备 , 作别而去 。《三国志》作者陈寿为此赞叹:刘备就是这样深得人心 。
刘备起事后 , 手下只有千余兵卒 , 后又得饥民数千 , 实力甚小 , 为官也只做到平原相 , 但他在当时的名声却很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 徐州牧陶廉病重 , 对其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后麋竺率州人迎请刘备 , 刘备不肯接受 。徐州所属官员陈登、孔融继续劝说 , 强调现在百姓拥戴贤能之主 , 徐州殷富 , 有人口百万 , 据此既可扶助朝廷 , 又可济世安民 , 刘备才同意接任 。陈登等将此报告给当时最大的割据列强袁绍 , 袁绍回书表示赞成 , 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 , 今徐州乐戴之 , 诚孚所望也 。”不久 , 袁术、吕布相继前来攻夺徐州 , 刘备被吕布赶走 , 开始了颠沛流离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