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飞行员自诉:向日本投原子弹不后悔

7月28日,美国老兵西奥多·范·柯克(Therodore Van Kirk)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园泉老年社区(Park Springs Retirement Community)无疾而终,年93岁 。他是二战时执行“广岛投弹任务”轰炸机上的最后一名离世的机组成员 。“小男孩”和之后投向长崎的另一颗原子弹“胖子”使日本两座城市化为废墟,日本举国震惊,在9天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
当时柯克只有24岁,他知道自己即将执行的任务会导致一座城市的毁灭 。尽管“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晚年忏悔“双手沾满了鲜血”,但柯克至死不悔 。2005年,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时,他与其余两名尚在人世的机组成员发表共同声明,称如果有机会再次选择,依然会选择执行任务 。
网络配图

改变历史的509混合大队
西奥多·范·柯克1921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诺森伯兰郡,于1941年10月加入了空军航空实习计划 。1942年4月1日,他收到命令转移到位于英格兰的第97中队,执行B-17轰炸机的战斗任务,这个中队成员还包括后来执行广岛任务的机长保罗·蒂贝茨 。
1944年,他们走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时刻,这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12月9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受命组成一支特殊的轰炸机部队,番号为第509混合大队 。被称为美军“最好的飞行员”的蒂贝茨为这支大队的指挥官,柯克也在这支部队之中 。第509混合大队的训练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蒂贝茨吩咐各高级军官严守秘密,却没告诉他们秘密是什么 。大队的飞行活动,与飞行员们以前见过的完全不同 。练习轰炸一定要在9150米的高空进行,而每架飞机总是只投下一枚4500千克重的模拟炸弹,着重目视轰炸的训练 。
知道“曼哈顿工程”秘密的人,都不难明白个中道理 。炸弹舱内只有一枚价值以亿元计的炸弹,其重量约5吨 。投弹机会转瞬即逝,不容他们错过目标 。
1945年5月31日,美国正式启动对日使用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 。杜鲁门总统命令组成一个由陆军部长史丁生为首的包括军政界首脑和科学家参加的临时委员会,专门研究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总负责人是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美国犹太科学家奥本海默 。三颗极具破坏力的原子弹被研制出来,分别被命名为:“小男孩”、“胖子”和“瘦子”,头两颗最后被成功投往日本 。
经过在美国本土近4个月的紧张训练后,1945年4月26日,第509大队奉命离开温多佛基地,调往西太平洋,准备进驻已被美军占领的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 。这个石灰岩小岛中间约宽8公里,长17公里,地势平坦,简直是艘不沉的“天然航空母舰” 。提尼安岛面积小,还便于保密 。该岛有日本人筑成的优良路网,岛北机场拥有4条平行的跑道,跑道长259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基地 。
蒂贝茨及其部下从来不参加任何大规模空袭,总是单独飞行,偶尔轰炸日军占据的小岛,或者来回飞行4800多公里,到日本城市的上空,投下一枚炸弹 。
原子弹于8月1日在提尼安岛上一个有空气调节设备的炸弹仓库内装配 。它长3米,直径70厘米 。除大小不同外,外形很像普通炸弹 。
8月4日,第509大队所属7架b-29型轰炸机的全体机组人员被召到简令下达室,由负责打开原子弹保险的海军军械专家威廉·帕森斯上校放映在阿拉摩戈多试爆原子弹的纪录片 。看过原子弹那种令人胆寒的巨大威力之后,在座的每一个人才明白,为什么驾驶员要熟悉在高空急转弯飞离现场 。帕森斯上校告诫驾驶员,千万不要穿过蘑菇状云冠飞行,以免被辐射所伤 。他坦白说明没有人确知会发生什么事;即使原子弹在预定的560米高空爆炸,地壳也可能爆裂 。第二天,8月5日,星期天,在提尼安岛上第509混合大队炸弹装配室里,物理学家、军械人员、宪兵、保安人员和航空队高级官员云集,远远地围观吊在锁链起重机上的原子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