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御萌之路:从杀人狂变成萌大叔

如果在民间做一个调查,看看清朝的皇帝里谁的知名度高,估计雍正排不到前三 。康熙、乾隆、溥仪,都比雍正更有名 。老百姓即便知道雍正,更多也是从各种段子、传说中得知的,而这些关于雍正的传闻,多数都是负面的 。
雍正评价不高,主要原因还是他得罪了人 。准确地说,是得罪了有话语权的人 。
雍正从康熙手里接过的,是一个因连年战乱,国库已经空虚的国家 。整个国家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而雍正偏偏是个独裁属性很强的人,曾在养心殿悬挂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这幅对联可从正反两方面理解:正面的是,雍正勤政爱民,治理天下亲历亲为,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反面的是,全天下都得听我一人的!
一方面是必须改革的现状,一方面又是有能力的独裁者执政,于是一系列举措袭来:实行火耗归公,增加朝廷收入;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打破旗人的优越感,重用汉人;大兴文字狱,禁止反对声音 。
而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每一样都妨碍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火耗归公打击了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得罪了贪官污吏;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得罪了地方上的土豪;重用汉人得罪了满人;而文字狱则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
这些被得罪的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他们都是有话语权的人 。于是,雍正被“黑”的历史从那时就开始了 。
在关于雍正的各种传说中,篡改遗诏“传位于四皇子”和被吕四娘报仇割头,是两个主要的传闻 。
民间传说中,康熙因为儿子太多(一共24个),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 。两次立二儿子为太子,都因种种原因给废掉了 。后来康熙决定采用密诏的形式,将传位诏书写好后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康熙死后,皇四子胤禛第一时间带着亲信赶到,取下诏书后发现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 。胤禛亲信临时在“十”字上加了一横一勾,改成了“于”字,诏书就变为了“传位于四皇子”,胤禛得以顺利继位 。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各种评书、地方戏、历史小说中都采用过这种说法 。但这其实是一个漏洞明显的谣言,几句话便可戳破 。
首先,清朝时用的是繁体字,“于”字写法为“於”,想把十字描成於字,几无可能;其次,传位诏书这么大的事,除了写明是第几子之外,总还要写清皇子的名字 。康熙十四子名为胤禵,与四子胤禛的名字写法差别很大,更是不可能靠改字来蒙混过关的 。最后,清朝是满族人当政,遗诏通常使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 。就算能改一种文字,也是不可能同时改三种文字而不被发现的 。
真实的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如今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辽宁档案馆 。在辽宁档案馆展出的康熙遗诏中,明确写着由皇四子胤禛继位的字样:“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的御萌之路:从杀人狂变成萌大叔】而吕四娘的传说就更有传奇性 。相传吕四娘为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野史记载吕留良因雍正文字狱被杀,吕四娘为报仇,以选妃之名混进皇宫,后在雍正召其侍寝时以短剑将雍正斩首(另有传说是用血滴子斩首) 。
这个传说的不靠谱之处在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吕四娘这个人真的存在过 。从上文描述中的两个括号即可看出,她的身份,斩首工具等均有不同传说 。正史上没有记载过这个人,她更多是在《童林传》等评书中出现 。
虽然历史上很可能并没有这个人,但她的经历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暗合 。不少人都因为文字狱等原因而年幼丧父、中年丧夫 。每一个因文字狱而冤死的文人,都有一帮同样文采很好的亲朋好友,他们会积极地将雍正的负面形象传播出去 。于是乎,吕四娘的故事在不断增删、修正中,越来越有传奇性 。从短剑斩首发展到血滴子斩首,即是传奇性增加的一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