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勋起义:庞勋是戍边将领为什么会起兵造反

唐朝灭亡的导火线,人们一般认为是爆发于公元878年到公元884年的黄巢起义 。事实上,在黄巢起义之前,大唐帝国的版图内就曾出现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 。这次起义,才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 。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大唐帝国的西南腹地爆发了一起群体性事件 。此次事件的策源地在桂州(桂林),事件的领导者叫做庞勋 。事件的内容,既不是罢工罢市,也不是罢课罢饭,而是戍卒起兵!这便是唐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庞勋起义”、“庞勋之乱” 。北宋大儒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曾如是总结道:“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换句话说,唐朝灭亡的导火线,正是发生于桂州的庞勋起义 。
庞勋是戍边将领,按道理应该保家卫国,怎么会起兵造反呢?
唐懿宗时期的大唐帝国,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 。《新唐书》中说唐懿宗“以昏庸相继”,其实是便宜他了 。文化人讲究仁义道德,即便是再糟糕的皇帝,史书中也不过是“昏庸”、“残暴”等寥寥数语 。假如允许史官们用粗俗一点的话来描述,指不定写出什么难听的话来呢 。
在唐懿宗柄国期间,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在朝中,唐懿宗任用奸佞、赏罚不明 。当时乱象横生,别的不说,仅宰相一职,他就一口气换了21位 。大唐帝国的边陲要塞,和朝中一样,也拉响了急促的警报 。
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三次派兵进攻安南,并攻陷了交趾(位于今越南河内) 。如您所知,王勃的父亲王福峙,曾经担任过交趾县令 。也就是说,交趾属于大唐帝国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懿宗虽然昏庸,却也懂得保疆守土 。面对南诏的狼子野心,唐懿宗拍案而起,决定寸土必争 。当时,徐州一带“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武术之乡什么的 。于是,唐王朝命令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数千人前往赴援 。援军之中的800人,负责戍守桂林 。按照约定,这些驻守桂林的徐州士兵,三年以后可以重返苏北老家 。
《汉书·元帝纪》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从古自今,中国老百姓都讲究“安土重迁”,把乡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文人墨客的诗句中,动不动就流露出思乡之情 。而且,越是节日,越想家 。背井离乡的时候,回家就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

庞勋起义:庞勋是戍边将领为什么会起兵造反

文章插图
从咸通四年驻守桂林算起,到咸通六年,刚好是三个年头 。然而,到了咸通六年的时候,这支驻扎在桂林的部队,却成了“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因为无人问津,虽然三年的合同期满,换防始终无从谈起 。
尽管桂林山水甲天下,戍卒们却无心欣赏,他们情愿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徐州 。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了……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啊,终于盼到了咸通九年 。这一回,该换防了吧?这一回,可以回到徐州了吧?
到咸通九年,这批戍卒已经在桂林驻守了整整六年 。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一次,他们依然被告知不能返回老家!
按照合同,大唐帝国已经是第二次违约 。就像现在的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一样,包工头理直气壮,而农民工却只能跳楼 。
戍卒们不死心,曾多次向领导打报告,请求返回徐州 。当时的徐泗观察使是崔彦曾,戍卒能否回家,全靠他老人家一句话 。崔彦曾还在犹豫,徐泗将领尹戡、杜璋、徐行俭异口同声,要求戍卒再多留守桂林一年 。继续留守的理由很简单:“军带匾乏,难以发兵 。”
苦苦等待了六年,回家的梦想,被一句轻描淡写的“军费不足”敷衍过去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戍卒们忍受了再一再二,却无法忍受再三再四的欺骗和愚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