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说三国之乱世义侠太史慈( 六 )


太史慈离开时 , 孙策亲自送别 , 拉着手问他:“何时能还?”太史慈答:“不过六十日 。”果然 , 他在约定的期限内归来 , 而且三个任务都完成得很漂亮 。
第一个任务“探视刘繇家属” , 其实就是“政权交接”的善后事宜:尽管夺了别人的地盘 , 但优待对方的家属 , 既可表明自己是“有德者” , 也有利于化解敌意 。由太史慈去做这件事 , 是再合适不过了 。后来刘繇的儿子还在东吴作了不小的官 。
太史慈还向孙策报告:华歆“非筹略才 , 无他方规 , 自守而已” , 其治下的民众也不服从他 。孙策根据太史慈提供的情报 , 决定进军豫章 。华歆果然无力抵抗 , 和平移交了权力 。由此也可见 , 太史慈绝非仅仅是一介武夫 , 也是颇有头脑的“天下智士” 。
太史慈带回来多少刘繇旧部 , 没有明确记载 , 但从史书中的赞许口气 , 可知数量一定可观 。这些人为什么会听从太史慈的召唤呢?太史慈到刘繇处时间并不长 , 既没受什么重用 , 也没有任何显赫的职位 , 却能让这上万残兵信服他 , 这等人格魅力 , 恐怕让孙策也暗吃一惊吧?
由于史料缺乏 , 我们不能对孙策和太史慈的关系做什么结论——《太史慈传》只记载了两件事:其一是孙策让他当了“建昌都尉” , 治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 , 抵御刘表侄子刘磐的袭扰 , 结果“磐绝迹不复为寇” 。这个刘磐不是什么大人物 , 太史慈去对付他 , 虽有些大材小用 , 倒也胜任愉快 。(顺便说一句:后来大名鼎鼎的黄忠 , 此时就是以中郎将身份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 , 或许与太史慈交过锋 。)
其二是记载了太史慈在一次战斗中的精彩演出:他曾跟随孙策征讨麻、保地方的割据武装 , 在攻打一处屯垒时 , 屯里有个头目手攀城楼房梁 , 向下面破口大骂 。太史慈听烦了 , 嗖地射出一箭 , 竟把这个家伙的手结结实实地钉在了房梁上 。显然 , 这样的个人表演 , 无疑会使他成为军营里的热门话题 。或许他的领袖气质、偶像效应 , 就是通过这样的传奇表现为大家认可的吧 。
建安五年 , 孙策遇刺身亡 。此后 , 太史慈就几乎从历史记载里消失了 。
孙策的猝死使江东一时陷入惶惶不安的局面 ,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 , 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 , 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 , 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 , 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 。孙权还是个少年 , 地位很不稳固 。张昭告诫孙权“今奸宄竞逐 , 豺狼满道” , 哭哭啼啼 , 等于开门揖盗 , 让孙权换上戎装 , 出去巡视部队 , 安定人心 。而周瑜得到消息 , 立即“将兵赴丧 , 遂留吴 , 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
当时地位还不很高的董袭 , 也因为积极表示效忠而颇受青睐:“策薨 , 权年少 , 初统事 , 太妃忧之 , 引见张昭及(董)袭等 , 问江东可保安否 , 袭对曰:‘江东地势 , 有山川之固 , 而讨逆明府 , 恩德在民 。讨虏承基 , 大小用命 , 张昭秉众事 , 袭等为爪牙 , 此地利人和之时也 , 万无所忧 。’众皆壮其言 。”(《董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