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严苛规定:学生成绩不好教师竟要流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早在西周时期 , 《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 , 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 , 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 。那么 , 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 , 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
网络配图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
《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
在西汉以前 , 教师多是推荐 , 并不需要从业考试 。但到东汉时期 , 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 , 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 。当时 , 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 , 而且 , 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 , 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 , 年龄不小于50岁 。
隋唐时期 , 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 。官学 , 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 , 既有小学 , 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 , 也有专科学校 。当然 , 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 , 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 。
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 , 同其他官员一样 , 均要定期“考课” , 一般每年一小考 , 三至五年一大考 。考核内容分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 , 考核结果分为九等 。其中 , 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即《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助教 , 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
网络配图

古代教师称谓很多 , 继秦汉出现“博士”后 , 到宋代教师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教授” 。石介、孙复、胡瑗等宋代一批著名学者都曾被聘为太学教授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 , 私立书院流行 , 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 , 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 。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 , 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 。《文献通考·学校七》称 , 由于考试过严 ,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 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 , “盖重师儒之官 , 不肯轻授滥设故也 。”
古代教学成绩也与“升学率”挂钩
《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方可升职 。
在唐宋及以前 , 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 , 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 。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 , 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 , 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 , 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 。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 , “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 , 定拟升降” 。据《明会典》记载 , 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 , 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 , 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 , 方算称职 , 可获升迁资格 。
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 。如在月考中 , 学生三月无长进 , 教师要被扣工资 。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 , 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 。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 , 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 , 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 , 还要被“训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