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王允除掉权臣董卓后为何不放过文人蔡邕?

王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 , 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 , 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 。董卓手握朝政大权 , 为人凶狠残暴 , 除掉他 , 既是政治斗争 , 也是为民除害;而蔡邕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人 , 一个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 , 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说什么也不肯放过他 。所以 , 蔡邕的死 , 既让人扼腕摇头 , 更让人匪夷所思 。
关于蔡邕的死因 , 三种版本有三种说法 。《三国演义》中说董卓被杀后 , 蔡邕“伏其尸而大哭”;谢承《后汉书》中说蔡邕“闻卓死 , 有叹息之音”;范晔《后汉书》中则说蔡邕“及卓被诛 , 殊不意言之而叹 , 有动于色” 。三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 但蔡邕在不合适的场合 , 表现出了不该有的神态举动 , 应该是有史可循的 。
老实说 , 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 , 蔡邕不一定精于政治 , 但未必不讲政治 。董卓被诛 , 王允掌权 , 在这种极为敏感的政治气氛下 , 蔡邕即使感怀董卓对他的知遇之恩 , 但还不至于“伏尸大哭” , 公然跳出来和王允闹情绪、唱反调;如果仅仅因为下意识的“叹息”或“动色” , 就把蔡邕视为董卓同党而被关押 , 被害死 , 那只能说是王允在故意找茬了 。
董卓比蔡邕大一岁 , 比王允大五岁 。在年代相同、年龄相仿的历史条件下 , 董卓成为大老粗似的野蛮军爷 , 蔡邕成为才华横溢的文化巨匠 , 相比之下 , 王允成长得比较复杂 。他既是朝廷重臣 , 又是文化精英;既主持正义 , 又心胸狭隘 。蔡邕没有死在杀人如麻的董卓刀下 , 反而死在颇具才华的王允手中 , 这无疑是“文人相轻”的又一典型案例 。
历史上 , 凡出类拔萃的文人 , 大都遭受过同类的嫉恨 。如曹操对付妳衡 , 钟会对付嵇康 , 王安石对付苏东坡 , 这种同类相斥的例子比比皆是 。文章不如人家精彩 , 名气不如人家响亮 , 就用政治手段将比自己冒尖的文坛对手搞臭、搞死 , 是几千年来文坛上的政治小人 , 或政坛上的文化小人所惯用的狠招 。高标见嫉 , 也是包括蔡邕在内的不少文人屡遭迫害的历史顽症 。
蔡邕(133—192) , 字伯喈 , 陈留圉人 , 东汉末年一位能够驾驭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门类的文化全才 , 一位在文坛上拥有绝对优势、可以居高临下的超级大师 。与蔡邕相比 , 王允既是政客 , 也是文人 。玩政治 , 他可以用计夺权 , 堪称一流;搞文学 , 他还差点火候 , 尤其是和蔡邕站在一块 , 那种黯然失色的自卑感 , 相形见拙的失落感 , 却不是搞一次政变就能脱胎换骨的 。
翻阅王允和蔡邕的简历 , 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 都曾为反对宦官干政做出过努力和牺牲 , 都曾违心的依附过董卓 , 按说应该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 。然而 , 王允思想偏执 , 气量狭小 , 刚棱疾恶 , 圈子冷清 , 活得比较累;蔡邕思路开阔 , 豁达开朗 , 傲气疏狂 , 交友甚广 , 活得比较轻松 。正是这种性格上的格格不入 , 和活跃状态的巨大反差 , 才造成两位知识分子之间的形同水火 。所以 , 蔡邕栽在王允手里 , 是迟早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