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北伐为何不杀降卒断送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

关羽北伐水淹于禁七军后,宁可养着三万多降卒也不杀降,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关羽只好去孙权的地盘上抢粮食,再次触怒了孙权,导致孙权与曹操联手,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一统天下的希望 。
西汉时期,有中兴英主之称的汉宣帝刘询与时为太子的汉元帝刘奭讨论治国之道时,曾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
这是一代英主对治国之道的终极思考和选择 。此后两千年,中国帝王的治国之道基本沿用这一方略,从不外乎王道和霸道两者 。
那么,什么是王道?什么又是霸道?简而言之,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 。“王道”重于“德”,“德”胜“术”而“王”,而“霸道”重于“术”,“术”胜“德”则“霸” 。
孟子说得更明白:“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依靠武力、假托仁义,是为霸道;依靠道德、推行仁政,是为王道 。汉代大学问家刘向,也曾在《新序·善谋》中解释说:“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 。”
至于王道与霸道的效果,孟子也给出了答案:“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王道优于霸道,是三岁孩子也明白的道理,但为什么一生倡行仁政的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结果却是“莫能用”?答案只有一个:以力服人简单易行,见效快,以德服人则难以实现,见效慢 。面对一个强者,众人不敢不服,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因此推行霸道只需要强化统治机器就可以做到 。若想推行王道,首先要搞清楚谁有德、谁无道?一方面需要人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人们有坚持是非的定力,不因自己的利益而左右是非判断,更不能颠倒是非、指鹿为马,所以需要教化民众,树立社会统一的价值观 。
因此,在诸侯征战、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子提倡的王道注定被束之高阁 。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则是推行霸道的典范 。战场上砍一颗人头,则赐爵一级,“劫以刑,驱以赏”,有功则赏,有过必罚,驱使秦国军民焕发出彪悍无比的战斗力,终于剪灭战国群雄 。
但大秦帝国的命运大家都很熟悉,秦始皇臆想中的千秋万世只传了二世,便落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也早已在《过秦论》中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汉朝吸取前代教训,确立的治国之策,正是“以霸王道杂之”,崇尚以德服人、以孝治天下,如果你不听话,那么对不起,只好以力服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究竟是王道多一点,还是霸道多一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做法,但终归没人敢丢掉“王道”二字 。
【关羽北伐为何不杀降卒断送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