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要东归?

在明代游牧于漠西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在清代被称为厄鲁特(卫拉特) 。它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姓氏不详,游牧于雅尔(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萨克斯坦境内)之额什尔努拉(今新疆塔城地区西北及俄国境内的乌尔扎) 。
明代末年,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交恶,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崇祯元年)率部众西走,经过两年余,来到了当时人烟稀少的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沿岸 。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政治上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固尔扎的这么一个机构 。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沙俄政府又在土尔扈特内部另找代理人,任命策伯克多尔济为“ 固尔札”首领,以分化瓦解土尔扈特内部力量,与渥巴锡汗相对抗,进而驾驭土尔扈特 。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还有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 。
终于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 。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
【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要东归?】因此在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 。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 。
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 。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 。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
第二天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 。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 。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 。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从而坚定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心 。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 。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 。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 。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
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 。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