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是西汉最擅长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名将吗

《赵充国传》出自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史书《汉书》,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西汉至新朝王莽年间主要事件和人物的详尽史书 。而《赵充传》则是西汉时期著名大将赵充国生平事迹的篇章,全篇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一篇可以充分了解赵充国的重要史料和典籍 。
赵充国,生于公元前137年,子翁孙,原本是陇西上邽即现今的甘肃天水人,之后迁居到了现在的青海西宁一带 。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善谋略,因为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他仅仅率领七百兵士就突破了匈奴人的重重包围,可见他的勇猛和智慧 。随后又打过大大小小很多次仗,几乎都取得了大胜 。赵充国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兵,之后因为才能突出,尤其精于骑马射箭而被提拔担任羽林卫士的职位 。除此之外,他对兵法也颇有兴趣,闲暇之余只要一有空就会去阅读兵书 。赵充国因为才能突出很快就得到升迁,在汉昭帝的时候已经担任了后将军和水衡都尉这样重要的官职 。在本始年间,赵充国曾担任蒲类将军,率军三万,从酒泉出发攻打匈奴 。原本他是和当时的少数民族乌孙一起抗击匈奴的,但是乌孙却先出发了,没有等他们的到来 。赵充国于是带着人马一直离开边塞有一千八百多里,在候山于匈奴相遇,在他的指挥下,汉军大败匈奴,杀死了几百人,同时俘虏牲畜七千多头,取得了一场大胜 。之后匈奴发兵十万准备大举进攻汉朝边境,结果他们一听到汉朝派赵充国来迎战,就放弃了这次行动,带兵离开了 。
赵充国将军很重视实践经验,有一次羌人入侵汉朝,当时的汉宣帝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并询问谁愿意前去迎敌,当时已经年近七十九岁的赵充国挺身而出 。汉宣帝问他要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要到边境亲自去看看才能确定人马 。这就是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来历 。
他于前52年病逝,谥号为壮 。他一生为国为民,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名字注定和历史上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赵充国屯田
赵充国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战功显赫的著名将领,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展露除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因为他自小便生长在西北边境一代,因此他对当时的游牧名族的习性非常熟悉 。在汉武帝年间,他就已经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了,正是在这一战中,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仅率领七百人马就突破了匈奴的重重包围圈,从此开始自己辉煌的作战生涯 。他不但在作战上十分勇猛,而且在计谋上也是不遑多让的,比如说他晚年进行的屯田活动 。
那是在汉宣帝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此时的赵充国担任后将军一职,他出兵河湟,先是攻打零羌,之后又安抚罕开羌,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效,但是因为开支实在是十分巨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赵充国于是提出了屯田的策略,自给自足,才能在边境和羌人长期作战 。
但是宣帝和朝臣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羌人 。赵充国于是便谎称患病,同时也上奏宣帝,指出在从临羌到浩门之间,羌人没有开垦的田地一共有2000顷之多,如果能够驻足人马屯田,那么羌人就会不攻自破 。宣帝在经过思索之后准备按照赵充国的想法进行屯田,于是便问他屯田之后对多久可以攻打羌人,赵充国说最晚明年的春天,羌人就会全部灭亡 。于是赵充国便开始施行屯田的策略 。汉军在这一地区的屯田不仅有利于攻打敌军,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这里,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