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会选择迁都北京:北京有四大优势

燕王朱棣登极称帝后,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甚至做起百日噩梦 。他的夺权,不仅遭到建文儒生的抵制,而且遭到建文官员的反抗 。
一天,永乐皇帝在南京皇宫迷迷糊糊地做了个白日梦,梦见一个叫景清的人手持宝剑,绕着皇帝宝座跑,想要追杀他 。他赶快退避,退得愈快、追得愈快,退得越慢、追得越慢 。
景清何许人也?本姓耿,讹姓景,陕西真宁(今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 。建文帝曾派北平参议景清,从南京到北平,察看燕王府的行动 。燕王宴请景清,见他言论明爽,举止清雅,心中大加赞赏 。
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后,委任景清,官复原职 。景清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八月十五早朝时,怀揣利刃,违制独穿绯(大红色)衣上朝 。待朱棣下朝出殿门时,景清突然犯驾,挥起利刃,刺向皇帝(一说被搜出),被御前侍卫擒拿 。永乐帝责问,景清答:“欲为故主报仇耳!”且高声谩骂 。永乐帝命敲掉他的牙,景清边被敲牙,边破口大骂,口中鲜血喷向朱棣的龙袍 。朱棣气急败坏,下令将景清剥皮,揎上草,戴枷锁系在长安门 。后朱棣御驾经过长安门,系索忽断,“皮草景清”,趋前数步,状如犯驾 。永乐帝大惊,命焚烧之 。
随后,永乐帝白天睡觉,梦见景清围绕御座追杀他 。惊醒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命诛其族,籍没其乡 。永乐帝觉得在南京杀人多、阴气重,实非久留之地 。他不愿再以南京为都城,决意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 。
礼部尚书李至刚等,遵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在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十三日,就明朝迁都一事上奏:北平为皇上龙兴之地,请立北平为京都 。永乐帝制曰:“可 。”明朝决定迁都北平 。
然而,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仅仅是因为白天梦见景清犯驾吗?仅仅是因为在南京杀人过多,阴气太重吗?其实如此重大决策,必有更为复杂的考量:
第一,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 。永乐帝认为,北平风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梦,而南京有鬼魂犯驾,风水对自己不利 。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所以,还是回大本营北平为好 。
第二,北京是雄险之区,位置重要 。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 。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当时的故元势力,“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严重威胁明朝北方安全 。都城设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利于北边防务 。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 。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贡,道里均匀,为联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 。盛明疆土,北到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达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约略南北居中 。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高铁,交通主要靠陆运和水运——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北京则为这条大运河的起点 。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积淀丰厚 。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绵延400多年 。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 。
所以,永乐帝迁都北京,从当时或从后来看,都是正确、重大的决策 。
定都,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君王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气候,要决定都城,在凤阳、金陵(今南京)、开封、洛阳、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间犹豫不决 。一天,他让群臣写诗表示自己的意见 。儒士邓伯言献诗说:“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 。”这诗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 。朱元璋在金銮殿上拍案高声朗读这首诗,邓伯言误认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当堂吓得昏死,被抬出东华门时才苏醒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