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意识到托尔斯泰并非“思想家”,只是一名小说家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困惑:一个思想不正确的人,为什么会在西方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他会走向不朽?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文本分析,中国文学发展出一整套话语体系,比如“现实主义塌陷”“小说本然逻辑背叛了作家的主观意愿”等等,除了行内人自己觉得很形象外,普通读者只能一头雾水 。总之,在我们看来,世界上原本就存在着小说的完美模板,谁写得最接近它,谁就不朽 。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个模板就是:语言高度民间化,出场人物越多越好,故事多线索推进,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对话与叙述穿插,主题与时代结合……
可现实是,树立了绝对完美的标杆,创新空间就会被压抑 。中国小说家们确实写出了一大堆伪托尔斯泰,却谁也没能不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句“中国的托尔斯泰”的阿谀,连见多识广的杨沫也会把持不住 。托尔斯泰是不朽的后门,人人都想从这里挤进去 。
上世纪60年代,托尔斯泰大部分译作被禁止出版,只有晚年“反帝”的内容可以公开传播,他再一次成了“思想家”和“良心” 。直到“文革”结束后,中国读者才突然发现,托尔斯泰那痛苦而深沉的内省,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永不停息的追问,竟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当“我”终于从“我们”中剥离出来,当双眼自缝隙中望见自由,托尔斯泰的写作犹如灯塔,照亮了每一次不肯屈服的跋涉 。我是人,我应该是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我应该配得上曾经的那些苦难 。
对于生命,托尔斯泰其实没有给出答案,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甚至选择了投降 。他写道,人所要的,不就是幸福吗?那就去追求幸福呗,为何追问永恒?他为此感到释然,甚至欢快,但他终于会知道,幸福依然只是一帖麻醉剂 。
也许,只有放在人类小说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托尔斯泰的价值才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才会明白他所能到处,陀思妥耶夫斯基亦能到,而他不能到处,陀思妥耶夫斯基往往能到 。老托被热捧,老陀被忽略,可知小说家的命运不完全由实力决定,只要写作,就会被误读,关键看误读后的东西,是否凑巧触到了时代的痛点 。
从不思考永恒的人,对永恒总有过分期待 。麻烦的是,他们渴望不朽,却又要抄近路 。这些年,不少中国作家也开始写长篇累牍的“内省”之作,也试图用一个宏大的架构来包裹其干瘪的人生经验 。不打技术牌,就打思想牌,再也超越不了“二鬼推磨”的格局,有了伪托尔斯泰这项真正的跨世纪工程,看来,托尔斯泰早晚被玩坏 。
【被国人误读的列夫middo;托尔斯泰】
- 阿道夫middo;艾希曼最后是怎么被抓到的?在哪里被抓的
- 陈友谅死后儿子流放韩国,被封为王
- 杨广被黑:杨广真的是弑父夺位的暴君吗?
- 李白被唐玄宗炒鱿鱼:只因饮酒后泄露宫廷秘密
- 一代贤后阴丽华为何被人称颂至今?
- 战略决策多败笔的诸葛亮为何被推上了神坛
- 揭秘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为什么被烧死
- 李德裕简介万古良相李德裕为何被贬崖州
- 金字塔未解之谜:它是怎么被盖起来的
- 揭秘大清朝乾隆皇帝死后为何被尸首骨分身!